唐初高僧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在长安光明寺传教,创立佛教宗派——净土宗。该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为依据,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净土宗,又称莲宗。

由于其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中唐以后,曾广泛流行。9世纪间,传入日本,日僧法然依善导《观无量寿经疏》确立净土教义,遂开日本净土宗。相传,早在东晋时期,便有一位高僧在庐山率众共结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他就是佛教领袖、一生“孜孜为道,务在弘法”的释慧远。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1)

净宗初祖

出生祥瑞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慧远大师出生于世家大族。据传,慧远大师出生时,周围出现许多祥瑞现象,屋后的茹山上有佛光出现,院内的水井中出现一朵圣洁的莲花。这口水井,又叫胜井,直至现在仍存于楼烦寺院内。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大师日后一直以莲为伴,创立的的净土宗,也叫莲宗。大师心中种植的莲花,是否就是胜井中那朵翩然而至的莲花呢?

修行弘法

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行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法,声名远扬。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2)

闻法为僧

大师有一胞弟,出家后法名慧持,从小沉默寡言,而胸襟远大,那年他18岁。于是兄弟二人改南下的志愿为北上,到受都寺,进入了道安法师的门墙。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之后,大师豁然开悟,感叹道:“九流门派不同,学说众多,今日方知都是糟糠和谷秕。”于是大师和胞弟,取下发簪,削发为僧,在道安法师座下,归命于佛门。”

释道安是继佛图澄之后的又一位佛学大师,被佛图澄称为“东方圣人”。慧远拜道安为师后刻苦学习,三年后即慧远二十四岁时便开始登坛讲法。因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子,所以慧远的经法讲得深入浅出,深受信众欢迎。道安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3)

修学求道

公元365年,即慧远31岁时,随师父道安南下襄阳。慧远在襄阳期间,一方面跟随道安继续学习佛法,另一方面与中原佛教诸派展开广泛辩论,慧远的佛学造诣日深。

公元378年,即慧远44岁时,因前秦符丕围困襄阳,道安遣徒众到各地传教,慧远与慧持等十余人告别道安,南下荆州,从此慧远再未能与道安师相见。

道隆德盛

大师一生德业隆盛,享誉遐迩。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仰庐山。远公本迹,吾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赞其为东方扩法菩萨),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

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一日与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 “若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尔时;远公以锡杖掘起,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据《莲宗十三祖传略》载:“师以杖著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泉应手迸出,涌浚成溪。”因此慧远决定定居庐山。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4)

建寺传法

其后天尝亢旱,远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祈雨。转读未毕,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腾空而去。俄尔洪雨四澍,旱情缓解,以有龙瑞,遂名龙泉精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 “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遗址尚存东林寺)。刺史桓伊大为惊讶,即召百姓出工出力,遂神速成寺,大殿因而称作神运宝殿。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5)

虎溪三笑图

启建莲社,上品往生

慧远居住庐山三十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专心研究、弘扬佛法,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说,慧远大师在庐山其间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院后面的护法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慧远大师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山后老虎大吼,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一笑。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慧远大师安然仙逝,享年八十三岁。据《净土圣贤录》载:“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此后大师对侍立两旁的弟子说:“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七日后果然应证其言,于八月六日端坐入寂。

佛图澄大师简介(慧远大师被佛图澄称为)(6)

大师往生

大师往生,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远公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