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其中关于规范女性道德、行为准则的“女教”也随之兴起,形形色色的“女教”著作纷至沓来,蔚然成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成为了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准则,而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也造成了古代妇女普遍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她们更是难以认识到自身的人格价值。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1)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到仕途,那必然只有男性才能拥有,女性与官职基本是不沾边的,但是在统治者为更好地处理内廷事务的需要下,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诞生了,她们就是“女官”。所谓“女官”,并非是我们如今所理解的担任着确切官职,手握实权参与政事的女性官员,中国古代女官制度也被称为后妃体制,是统治者为实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分工而运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里的“女官”指的是具有一定才华,能识文断字的女子,而她们所具有的能力决定了她们在宫廷中的位阶和职责,同时女官只服务于内廷,并不参与朝廷事务,从广义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女官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辅助皇后治理后宫的妃嫔们,表面上有着“内官”之称,实际上则是皇帝的妻妾;另一类,指的是“执掌宫掖之政”的事务女官,她们不属于皇帝的妃妾,主要职责是负责后廷所有宫女的管理和调度事宜,多被称为女宦官。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2)

那么,上述的女官制度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随着朝代的变迁,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女官制度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母权制社会转变为父权制社会后,妇女地位也随着下降,在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女官制度的雏形。在《礼记·昏义》中记载道:“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3)

在这个时期,内廷中妇女的职责就主要是照顾天子的生活日常,以及负责一定的祭祀典礼活动事宜。到了秦朝,秦始皇合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在“三公九卿”官员制度得到实施的同时,女官制度也得到了更加具体地完善。秦始皇建立了由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夫人到长使、少使的等级所构成的后妃体制,进一步明确了等级的划分,但在职责上还尚未有明确的分工。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女官制度在体制上进行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在后妃官职上进行了明确的分工,首次出现了三夫人、九嫔的建制,“三夫人”类比为“三公”,“九嫔”类比为“九卿”,并在皇后之下设立了左昭仪和右昭仪进行事务的辅佐,而除了妃嫔位分和职责上的分工,还设置了“女职”,每一个女职都具有官品,高者二品,低者五品,例如:内司、作司、女侍中、女史、女贤人、书史等,这也是第一次在女官制度中将妃嫔和专职女官区分开来。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封建国家各级管理机构的发展,女官制度也逐步走向成熟。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5)

到了隋朝时期,是依照《周礼》来建立的后妃体制,其中关于“内官”制度的目的就是“母仪天下”,因此,在对于内廷妇女礼教这方面的管理成为了隋朝女官最主要的职责,隋文帝时期,设立了六尚、六司、六典;隋炀帝时期,又改为了六尚二十四司,这些内官主要负责的就是习女教、修四德,负责妃嫔侍寝事宜,以及掌管祭祀活动等事宜。唐朝时,所运用的后妃体制基本是按照隋朝的模板所设置的,因而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女官莫过于武则天时期的上官婉儿,她从女官到妃嫔,除了在负责女官本职以外,因受到武则天的重用,还一直参与政事,有着“巾帼宰相”之称。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6)

明清时期,女官制度在发展到高峰的同时也逐渐衰落。明朝时,在后妃体制中推行“广嗣”的思想,顾名思义也就是鼓励子嗣的多生多养,规定凡妃嫔生子,按例晋级,同时在专职女官中改设为六局一司。清朝时,顺延了明朝的后妃体制,后妃的排位依旧按照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的等级构成,而专职女官的六局一司制度则因为一些与满洲旧制之间的冲突原因和为了减少用人的原因,所以未能实施,且随着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到了后期,女官制度虽仍存在,但女官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女官也就成为了一个空有名头的职称。

古代女官制(我国古代的女官制是怎样诞生的)(7)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女官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中无疑是一个非常瞩目的现象,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虽然本质上还是父权制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的产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古代女性有机会能够展现她们的才华、智慧和能力,甚至是参与朝政,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