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城市渐渐入睡。

姑娘们卸下了精致的妆容,小伙子放下了奔波的疲倦,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归于平静,沉浸在了光影的海洋中,期待着下一个天明……

然而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低垂的夜幕被此起彼伏的喧闹撕开。助航灯发出光芒,发动起吼出轰鸣,憧憧人影在灯光下被拉长……

北部战区海军某场站的故事刚刚开始——一场夜航,一帘光影,一幅画卷。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

★灯光★

照亮的除了跑道,还有飞行员的双眼。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2)

时针拨回到晚上7点。中士王钰是场站灯光班的一名骨干,晚饭时他只吃了两口,早早出现在了他的战位,为今晚的夜航做着最后的准备。

王钰在机场上维护灯光,算起来也有5个年头了。除了每周例行检查一次以外,王钰和战友在每次夜航前也会一起出现在机场跑道上,查看着这里的每一盏助航灯。

助航灯是在飞机夜航或者能见度低时,向驾驶员提供目视引导信号的设备。正常说来,助航灯的保养检修不能耽误正常的飞行训练。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3)

“多少高杆灯,多少滑行道灯,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扫一过既要保证查验质量,又不能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行。”王钰说,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的设备如数家珍,还要对所有设备的“成长情况”和“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于他而言,这些设备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机场灯光保障,不仅考验着这些孩子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这位“家长”的细致程度。“干我们这行要的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再怎么细致也不为过,就和场务的其他战友一个样,养场班不能放过跑道上的一个石子,驱鸟班不能放过机场上空的一只鸟。”说话的空当儿,他总会时不时将目光扫向助航灯。

★ 加油★

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鼓励;前者属于战鹰,后者属于我。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4)

时针准确拨至晚上10点,飞行训练正式拉开序幕。机场停车位上,中士华侨将油车发动起来。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5)

有着多年夜航经验的华侨,为了在夜间保障中不打盹、不犯迷糊,总会祭出他的杀手锏——风油精。在太阳穴涂一下,顿时感到神清气爽。“每一次保障都要拿出最佳状态、最高标准,这不仅是对战鹰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加油车前往五号机棚加油!”话没说两句,对讲机内就传来了队长的指令,华侨驾着油车驶到等待给养的战鹰旁,干好“战鹰奶妈”的角色。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6)

加油车有些庞大笨重,但是华侨开起来却得心应手。这份顺手来源于平日保障里下的功夫。已经在加油站干了6年的加油员马雪龙打趣地说,华侨干活就跟老牛拉车一样, 他的工作让大家放心。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7)

战机的轰鸣声传来,战机直刺夜空。此时,华侨早回到了停车线,等待迎接下一轮的飞行保障。

★ 夜餐 ★

暖了战友的胃,更暖了战友的心。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8)

时针定在了深夜11点,炊事班内灯火通明,中士陈能武熟练地开灶生火,开始为夜航保障的战友们制作夜餐。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9)

夜航保障体力消耗特别快,为了让保障的战友们吃饱、吃好,陈能武每次夜航前都要精心准备菜单,早早就开始准备。陈能武有他的秘方——一本不起眼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每次夜航保障时,战友们对夜餐质量写下的评价,这就是为什么每次送夜餐他都会带一本记录本的原因。

“外场晚上特别冷,去早了饭菜就凉了,去晚了兄弟们就会来不及吃饭,所以我们夜宵都要看着表来做,要赶在他们休息的前几分钟送过去。”说话间,最后一道菜已经炒好。3年的保障经验,让陈能武把时间把握得刚刚好。战友们吃着热气腾腾的夜宵,暖的不止是胃,还有心。

★ 导航 ★

引领战鹰回家的灯塔。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0)

时针快速拨向零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午夜梦回。战鹰呼啸掠过,滚雷般的巨响震耳欲聋。导航台的袁绍珂觉得战鹰就贴着自己的头皮,营房上的避雷针震得直晃脑袋。

导航机轰响着,无线电波将方位、距离等一串数据发射到苍穹之上,为战鹰指明航向。凝视战鹰划过导航台上空,接收信号,对准银灰色机场跑道,抖着星尘编队降落,袁绍珂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1)

通常来说,准备着陆的飞机,会在机场上空搜寻导航台发出的引导着落的无线电波。如果说“红绿灯”是引导地面车辆通行的标志,那么导航台发出的电波就是引导战鹰降落的“绿灯”。“只要发射的导航信号让鹰眼更亮,不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觉得值。”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2)

“也不知道何时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望着漫天星斗,袁绍珂的眼里泛起无限向往。

★ 气象★

战鹰御风而行的保障。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3)

凌晨1点钟,地处渤海湾畔的机场,温度越来越低。气象值班室内,气象台台长郝鹏和气象预报员紧盯着电脑上的气象数据。24小时的值班制度,让他们早已习惯这种状态。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4)

郝鹏台长刚接触气象的时候,气象工作严密的逻辑性和大数据计算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不过倔强的他从来不向困难低头,经验不足就加班熬夜翻看历年的气象资料记录;预报不准就及时组织集体讨论天气并向老预报员请教;天气图画不好就利用作废的图纸练习……经过不断磨砺,他的预报准确率一直是气象台最高的。

“气象,对保障战鹰来说是重中之重,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担此重任。”郝鹏走到观测场上,抬头望着战鹰升起的方向说道。

★ 守护★

是战鹰的安全,更是人民的安全。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5)

时针迅速转至凌晨1点45分,战鹰的呼啸声再次传来。刚刚起床的警卫兵张少凯,狠狠地朝自己脸上拍了几捧凉水,该接岗了。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6)

接过战友的枪,张少凯用力挺了挺腰,仔细观察着机场周围的情况,这个岗他已经站了两年了,每次夜间执勤都特别精神。“虽然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着飞机起飞、降落,战鹰安全就是我的责任所在。”说到这,张少凯向上扬了扬嘴角。

虽然城市已是夜深人静,但机场来来往往的保障车辆还没有停歇,警卫兵要随时处置突发特情并拦截对飞机滑出有影响的保障车辆,保证飞机安全滑出、起飞。看似简单却责任重大,夜晚视线不好,一向谨慎的张少凯更是加倍小心地指挥着保障车辆通行,荧光棒在空中划出绚丽的光迹。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7)

不论是凌晨两点三点、酷暑或是严寒,警卫兵们都在这里守卫着战鹰,看它们远去、盼它们归来,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着它们,一年365天,与日月相伴,与星辰相拥。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8)

你见过凌晨4点钟的天空吗?时针定格在了凌晨4点,今晚的飞行保障结束了,但是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随时保持战斗姿态的外场值班官兵,保持信号通达的通信兵,保障官兵安全的医务兵……许许多多的保障官兵在岗位上,以各自的方式为战鹰保驾护航。每一次夜间飞行训练任务的圆满完成,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19)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20)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21)

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是黑洞的一束光(这群晚上不睡觉的人)(22)

夜色下,他们奋斗的青春是如此美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