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硝烟早已经散去,但是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却是历久弥新。不管时代如何演变,那段历史,总是会出现在大街小巷当中,出现老人小孩的谈笑之间。说起三国,这当中英雄人物辈出,担当历史的车轮划到后半段的时候,整个历史脉络

都显得有些苍白。少了那些英雄出没的时代,三国的后半段,可以说是十分的无趣的。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1)

三国当中的君主更新换代最快的莫过于曹魏,三国当中隐藏最深的莫过于蜀汉的刘禅。为何这般说呢?三国当中说最仁慈的君主莫过于刘禅。除了治理国家之外。三国当中作为蜀汉的君主,一没带过兵打过仗,二来可以说是三国当中在位相当久的皇帝之一。

历史上的所有的昏庸的皇帝,差不多都是没有几年"奔头"的。商纣王最为出名,秦二世的昏庸,隋炀帝杨广等等。但是刘禅的守成的本事绝对是有能力的。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2)

天下大赦

《三国志》当中记载,蜀国在刘禅即位之后,总共有过十一次对犯人的赦免。这在三国的所有的君主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仁慈,但是终究没有逃过国家被覆灭的结局。那么历史上的刘禅,就真的如我们《三国演义》当中所看到的那样,昏庸暗弱无能的一位君主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禅在三国中,虽然没有多少历史成就,但是对于刘备和诸葛亮二人所打造的蜀汉帝国,在刘禅的手中足足守了将近四十二年。如果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估计没人信。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3)

更何况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并不是说刘禅不想管这朝政。而是朝廷的所有的权利以及大臣们都是依靠于诸葛亮的,然而作为一个帝王,他连自己的亲信和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深深收到诸葛亮的监视。刘禅的平庸是伪装的,绝对是一名有才能的君王。他知道该处理和诸葛亮关系。如果说刘禅真的是一个无能的君王,那么历史上应该会有很多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在《三国志》当中国并没有多见。

诸葛亮: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是出自诸葛亮对于刘禅的一句评论。虽说诸葛亮有夸大的成分,但是礼贤下士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自诸葛亮离开之后,刘禅将整个蜀国打理的井井有条。尽量实施一些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采取与民休息的方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年他的先辈们,为了北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4)

乐不思蜀

历史统一的脚步,始终是抵挡不住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太过于寻常。三国的历史硝烟终究还是又停止的那一刻。公元263年,对于蜀汉来说,这一年太过于不寻常。先主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在这一年被曹魏大军击败。刘禅带领自己的朝臣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正是因为刘禅是蜀汉的灭国皇帝,他所遭受的并不比一般亡国皇帝好受。但是拥有一颗仁慈爱民之心的刘禅,为什么没有拼死抵抗,而是举国投降。据史料记载,当时魏军破城的时候,刘禅的儿子便劝谏说,要与魏军拼死抵抗。但是被刘禅给拒绝了。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5)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

其实刘禅的选择是对的,以一身之力,换的百姓平安,这不正是一个君王该做的吗?这明显是大义所在。只不过那些莽夫不明白罢了,蜀汉能够维持这么多年已经着实不易。

至于刘禅为何会有乐不思蜀这句话,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刘禅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一国之主既然选择了苟且,那就苟且好了。何必在乎那些繁文缛节。当年诸葛亮把持政权的时候,不也一样过得有滋有味。更何况现在虽然沦为阶下囚,但是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自有的权限的。

刘禅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为何后人说他昏庸)(6)

与其痛苦愤恨的度过一生,还不如解开枷锁,不被别人所记恨。无忧的度过自己的下半生。

整个司马家族可以说是人精,为了麻痹司马家族。当然在刘禅的眼中,一个好的演员的素质,他是从来都不缺少的。自己活得挺好,也不用管理那写个朝政,也不用担心黎民百姓和蜀汉未来。这对于一个喜好无为得来刘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