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吗?

从今天开始的3天小长假

每天都是一个传统节日

不知道也没关系

融媒小姐姐来科普啦

上次三节“连过”还是11年前呢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

敲黑板

小眼睛看这里

我们的传统节日要记牢哦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2)

4月3日,又逢上巳节

何为上巳?

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千万不要以为上巳节是个冷门的节日

在国家的标准里

属于春天的节日只有四个

(2017年9月1号实行《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

三月三的上巳节为四者其一

正月初一 春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

二月二 龙头节

三月三 上巳节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这一天按上古习俗

鄂州人可到水边

祓禊(fú xì)

就是玩玩水,沐个浴,求个福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3)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是当时的官定假日。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4)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这天,勤劳的鄂州人都会买一把荠菜花来煮鸡蛋,民间有“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摘荠菜,煮鸡蛋。

妈妈说:“吃了头就不疼了!”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5)

荠菜煮鸡蛋可以祛风湿、清相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在预防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头痛方面有一定功效。

荠菜不宜久烧久煮,时间过长会破坏其营养成分,也会使颜色变黄。荠菜可宽肠通便,故便溏者慎食。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6)

上巳节的传说: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说到清明

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但说到

寒食节

知道的人可就少了许多

2022年4月4日

寒食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

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7)

寒食节的来源有两个说法

01 改火旧习

据说在古时候,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这时不仅仅春雷容易引起火灾,人们保存下来的火种也容易导致火灾。

因此在这一天,古人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上一年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然后才重钻新火,作为新一年生活的起源。

这一天,人们要准备足够的熟食来度过,不点火,因此称之为寒食节。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8)

02 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肉为他充饥。

后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之后,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

晋文公的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没想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时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也因此,这一日,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禁烟冷食

无论是改火旧习还是纪念介子推,寒食节这天都是禁烟火,吃冷食的。

提示:冷食可不是生吃,而是提前煮好的熟食。

扫墓祭祖

原本习俗是改火祭祀或纪念介子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了祭祀祖先的习俗。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9)

踏青

寒食节踏青,起源于唐宋时期,而在明代《帝王景物略》有记载:“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寒食节时,也正值阳春时节,鄂州人们总会三五相约踏青郊游。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0)

不过现在特殊情况

非必要不出行、不聚集为好

插柳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柳本来只是寻常树木,因为介子推的典故,有了些其他寓意,在寒食节这天,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人们会在门上插杨柳。

子推燕

子推燕以介子推名字命名,用面粉制作而成,并用柳条穿起,介子推抱柳焚身,人们以“柳”纪念这位忠臣。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或者莲蓉,带有清淡的青草香气。

吃青团时再泡上一杯茶

既解腻,又不会抢了青团的味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1)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2)

终于说到清明节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民间极为重视的以亲情为主题的民俗节日。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明只是一个用来扫墓的日子,就连它的英文名字都是“Tomb-Sweeping Day”(扫墓日)……

清明节的习俗小编九不介绍了,但对于清明节,其实不少人有很深的误解。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3)

误解一:“清明节”是完全悲伤的节日

老生常谈的话题:清明节是一个完全悲伤的节日吗?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呢?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曾解释,“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清明节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而踏青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应当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投入其中。”

所以,清明节并不只是悲伤,从民俗角度看,祝福快乐也没问题。不过,要注意分清场合,分清对象。

你问融媒小姐姐的看法?这个……没问题,但也没必要。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4)

误解二:扫墓只有“正日子”最好?

每到清明,各地周边的墓园都会进入祭扫高峰,交通常常出现严重拥堵。这是因为有不少人认为,扫墓只有“正日子”才最好。

实际上,过去扫墓本来就不是在清明当天进行的。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最好在节前的10天内或节后的10天内完成。

而且呀,现在情况特殊,网上祭扫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5)

误解三:清明节就是寒食节?

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清明节不就是寒食节吗?

错!这是两个节日,只不过唐宋以后才逐渐融合到一起。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 包括了寒食节、 上巳节、 清明节气三个节日的内容,也是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

清明本身是节气,所以清明不是固定的哪一天。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两个节日离得非常近,所以很多人把这两个节日合在一起。扫墓、祭奠先烈、吃寒食等习俗都是从寒食节发展而来。

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日期十分接近,唐代以来,清明和上巳节也逐渐合流,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拔河等春游踏青活动就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6)

误解四:《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

很多研究一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但1981年,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异议,他通过研究发现,图上有一些内容,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包括:

第一,画卷之始有一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这说明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

第二,画面上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

第三,画面有的地方的杨柳枝繁叶茂,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这些符合秋季的景色;

第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次出现,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时节似乎没有必要戴这些东西。

如果“清明”没有清明时节的含义,那它指的是什么?

有为数不少的研究者认为,所谓“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是地名,应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名词,意思是有幸生活在清平圣明的好年月……

考虑到宋徽宗时,朝廷确实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举动,这个说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

这些误解,你是不是也有过?

超全十一出游温馨提示来了(这个小长假鄂州人都在)(17)

清明节祭祀先人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的体现,通过缅怀先人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感受继续前行的力量。所以,不要再片面地理解清明节。

万物生长于清明

这是个好节日

别委屈误解了它

享受这个小长假吧

不过

再次提醒

注!意!防!疫!

安!全!第!一!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熊蔚

制图:熊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