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个了不起的字眼,自古就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

无论是老子的《清静经》还是当今的大众情人“静静”都在告诉我们静的重要性。

那么,到底“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练气功有哪些真实感受(是怎样一种体验)(1)

静分成两种状态。

一种是修习气功时的静,这是一种状态。另一种是生活中的静,那是一种境界。


气功有入静一说,也就是所谓的气功态。那是一种什么什么样的体验呢?咱们暂且把它理解成“恍惚”吧。

小学时咱们都从课本上学过相对论,动和静都是相对的。可气功的入静却是没有参照物的。在练功过程中,进入静的状态,首先要忘掉自我。没了“我”自然也就没有了“你”和“他”,没有了高山流水、尔虞我诈,爱情、欲望,过去和未来。整颗心恍恍惚惚,沉浸在混沌、虚无之中,既不会迷失自我,又不动一丝妄念。这种感觉很玄妙,尽管咱没吸过毒,但我估摸可能感官上差不多吧。不然为啥两者都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呢?

那么怎么进入“静”的状态呢?说到这里,不可避免的就要讲到杂念上来。杂念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家庭没温暖,社会没地位,爱情没着落,活着没信心,死了没决心……诸多事情,让你上心的,还没解决的,想不通的,办不了的。这一切生活琐事,在夜深人静练功打坐的时候就会从脑子里钻出来。

现在流行的去杂念的法子挺多,什么一念代万念呀,无为法呀,观想法呀,守丹田呀等等。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目的无非就是转移注意力,不让精神分散到那些杂事上去。但是结果咋样呢?心真的静下来了吗?是不是还有点小辛苦?是不是没忍住又走神了?

其实会走神一点也不奇怪。这个就像往水里按皮球一样,用的力气越大,它弹上来劲头越足。这些方法只是绕过了问题,而问题本身却没有解决掉!

练功时杂念站着排往外跑。咋整?

来就来呗,它敢来,咱就敢接招。一件事想透了,再想下一件。想透一件事,就多知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智慧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不要把沉浸在这些杂念中当成是一种烦恼,咱得坦然的去接受它,理解它,解决它。像对待情人一样面对她。等脑中的问题都解决了,想无可想了。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想通的问题越多,知道的解决办法也就越多,生活中再碰到,也就不会把它当成问题放到心里去了。为啥老和尚、老道士往那一坐就很快进入静的状态了?并不是他们不想事情,而是该想的都想透了,已经想无可想了嘛。

这个就跟半夜照顾婴儿是一个道理。你不把孩子先哄睡着了,自己就想打盹?难!

练气功有哪些真实感受(是怎样一种体验)(2)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生活中的静哈。

诸葛亮给儿子留下“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清静经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见“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和人生境界。

静,不是驽钝不动。而是顺势、借势、运势的能力。看那漂浮在河面的落叶,它对于流水而言是静的。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它对于风是静的。博物馆中的展品,它对于时间是静的。

那么所谓的“静”是不是要我们当个老好人,没有原则,从善如流呢?

当然不是啦。懂“静”的人,静水流深,貌似无为却又无为而治。


咱们在生活中,不能以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做决断。多方面对照,换位思考。胸中有万千丘壑而不张扬。洞察是非而不受欲望的束缚。说直白点,就是得有点城府。可别受点委屈或看不惯啥就上窜下跳,吱哇乱叫。

“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洒脱;也是恬淡谦逊,厚德载物的品格。

就如同太极拳中的智慧一样:包容而知进退,随曲就伸而把控平衡,善于转化而不骄不躁。

同时,咱自身还要不断的沉淀能量,增强智慧的积累。借用太极拳的一句口诀就是:“若要四两拨千钧,自身需有千钧力。”

练气功有哪些真实感受(是怎样一种体验)(3)

好啦,先写到这吧。这阵子分别写了气功的站桩、打坐、吐纳、调病等内容,大家要是有什么感兴趣或想了解的就请留言吧,咱们多沟通,也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