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七十二峪图(黄峪唐代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1)

东方IC供图

在长安区境内的秦岭峪口中,有好几个与古代的帝王有关,比如天子峪、扯袍峪、抱龙峪、黄峪,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黄峪。在唐代,皇家的避暑行宫翠微宫就建在黄峪里,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也驾崩于翠微宫。这一切,让黄峪有了特别的文化含量和历史地位。

唐太宗登山的御道

大秦岭七十二峪图(黄峪唐代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2)

 古人铺的石道

笔者曾数次来过黄峪,今年暑期,又与文友结伴专程前往黄峪采访。

黄峪又称皇峪,距西安约35公里,地处秦岭野生动物园与上王村之间。黄峪北起黄峪口村,南至土地梁翠微山,翠微峰(白脑)海拔1515米。黄峪长约7500米,均宽150米。黄峪沟山水沿上王村东侧向北而流,在桥村西南角与白石峪河水汇合后再流向西北,入沣归渭。

黄峪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翠微宫。在驴友们描写黄峪的文字中,翠微宫是必然要提及的地方。虽然翠微宫现在已没有了踪迹,但那些历史故事以及传说却流传千载。黄峪作为唐太宗登山的御道,如今峪沟里还留下了十八盘、饮马池等等与唐代帝王有关的地名。

黄峪口外的桥村(也记作乔村)一带,也曾是皇家禁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峪沟内山林产权归内苑公社桥村大队管理。此次进黄峪前,笔者采访了原桥村大队长、党支部书记、82岁的冉景明老人。他向笔者介绍了许多有关黄峪的情况,他说,在过去很多年,黄峪因位置偏僻、车辆不能进山而不被人们注意,只是近年来才被人们关注。珍贵的是,他收藏有四十多年前长安县革委会发放的“山林所有证”和《桥村大队山林规划图》,规划图也可以说是那时黄峪的地理图,图上标有众多的地名,如水磨湾、东沟脑、端南沟、黎子坪、马家沟、七盘子、老杨沟、大足沟、红眼沟、烧酒沟、黄峪寺等。这些地名与现在黄峪里的地名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好些地名现在已很少有人提及了。

黄峪因位置偏僻且游人较少,生态植被保持良好,景色诱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终南山北麓。

金沙河水汇成黄峪水库

大秦岭七十二峪图(黄峪唐代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3)

饮马泉

黄峪的入口在黄峪口之西,离环山公路约2公里。黄峪口村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 ,属滦镇街道桥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在黄峪口村西侧有一座祖师庙(密严寺),坐南向北,背依柏林龙山,东临黄峪金沙河,寺内建有山门,以及大殿和数十米高的金顶佛塔等建筑。

从峪口向山沟内走约2公里,就是黄峪水库。黄峪水库大坝建在两山之间,被东西两座大山所夹持,金沙河水从南边诸多山谷、沟道流向水库,汇水面积约2平方公里。站在大坝上向南眺望,远近翠墨的山峦一座连着一座,群峰皆绿。

在水库大坝场院前经营农家乐的梁新房和桥村65岁的村民陈兴民向笔者介绍:黄峪水库大坝高30多米、坝顶宽8米、长86米,蓄水100万立方米。水库从1972年开始修建,由桥村、新一村、小新村、上王村共同修建,投资投劳,经过多年艰苦劳动,于1979年建成投入使用,可灌溉农田800亩。

七八处小瀑布使人赏心悦目

从黄峪口到水库这段路是沙石路,能行车,再往里走就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了。

笔者一行沿着人称石梯子的陡峭羊肠山道行进,忽上忽下、忽高忽低,一会儿贴着西边半山腰细碎沙石路小心地行走,一会儿顺着河道,踩着河里横七竖八、或大或小的趔石向峪内跳跃前行。石梯子右侧悬崖壁立,左侧险崖下为深绿色水库。石梯子这一片在未修黄峪水库前,还有房舍茅棚,有村民居住过,后农户因修建水库而搬迁。在石梯子两侧,有东、西沟寨,相传为唐太宗卫队安营扎寨之地。

行进途中,有一处“灯盏窝一口饮”的地方,原先是一块巨石中间有一裂缝,清泉自裂缝浸润而出,有心人在石缝下端刻凿有灯盏大小的一个小水窝,水满之后一口即可饮干,饮后又满、清泉不断。传说唐太宗到此一饮,感觉清冽爽口,连声称赞;进山游人、樵夫也常到此品味解渴。

“一口饮”向南约1里,有一“大潭”,上方的悬空瀑布直落潭中,既可观赏又可沐浴。相传唐太宗曾在此潭沐浴,此潭又称太宗潭,俗名“大潭”。

走了半晌我们来到黄土坡,该处也被称为皇土坡,属山间坡地,黄土深厚。 进入黄土坡,旁边的沟道内半人高的蒿草、半山坡的藤蔓、树木竞相生长,相互缠绕向上,向空中展示着绿叶黄花,沟道内阴凉且散发出湿润清香的气息,游人出汗后在此感受到清新凉爽,登山的劲头大增。

顺着河道或两侧S形山路艰难前进,走到三岔路口,有好心人用红布条或印制好的指路条缠绕在树枝上,或用蓝漆箭头喷刷在道旁大石上为行人指引路线,以免行人迷失方向。哗哗哗一大股河水翻卷着白浪花从河道奔涌而下,形成小瀑布,令劳累的游人眼前一亮、乏气顿消。时至中午,我们放下背包,到溪水边洗罢手脸,享用包内的食品饮料。沿途河流中有七八处小瀑布,使人赏心悦目。环顾四野,我们被树木、藤蔓、花草所包围,清凉湿润的空气浸润着我们的肌肤,天空中有山鹰在盘旋,山林中有叫不上名的翠鸟在不停鸣唱,此起彼伏如同在为游人歌唱。有红嘴鸟或彩色鸟在沿河的树枝、石头上欢快地跳跃,在密林间偶尔还可看到卷起尾巴的松鼠欢快地跳跃奔跑。

从《桥村大队山林规划图》可以看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此段黄峪两边山上,曾有马家沟、沈家沟、毛家沟等地名,说明那时这些地方曾经住有人家。据介绍,随着黄峪水库的建设,这些人家就搬迁到了峪外。

登十八盘就像登泰山

黄土坡再向南1公里左侧为“饮马泉”,右侧为“鸿雁沟”。饮马泉是唐太宗饮马之处,鸿雁沟为鸿雁栖息之地。

当年饮马泉深不可测,鸿雁沟一望无垠。望着大石槽旁的饮马泉深水潭,我们无比兴奋。相传饮马泉为李世民骑战马去翠微宫,沿途口渴遇鹿引路发现泉水而得名。千百年来,饮马泉水昼夜不息地汹涌奔流,清澈见底。在水潭下有一群拇指大小的黑蝌蚪,静静地躺卧在水底,受到惊扰后,黑蝌蚪摆动尾巴快速游向它处。

过了饮马泉再向南走不远就到了庙梁子。庙梁子高出山道,其上为一个大台阶。庙梁子陡坡处原先有一间菩萨庙,内供菩萨等佛像。下雨时可供人们避雨歇息,待雨停后再行走。

此处的河道上布满了因地震或山洪留下的巨石。河水时而从石上流下,时而从四周哗哗涌出。沿途分布着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粗或壮的树木,也有被手指粗的藤蔓枝条缠绕而枯死的朽木,上面布满了苔藓和木耳。数年前笔者登游到此处,在河道东边土坎上生长着半人高的艾蒿,密不透风,连成一片达十多米长,当时忽然发现一条1米多长的菜花蛇昂着头在蒿草上急速蹿过,刹那间笔者惊出了一身冷汗、毛发竖起。今天故地重游谈起往事,仍心有余悸,不时用树棍击打蒿草赶蛇。

走到平沟再向南盘山而上就是十八盘。登十八盘就像登泰山,“之”字形盘道很多,海拔高度直线上升,此段是入山最难行的路程。越朝山上走山路越陡峭,“之”形山路就在胸前,需要手扒山石或手抓树枝、藤条用力迈步才能上去。山坡上生长着板栗、柿子、桃、杏、李子等果树,人们用石条垒成的梯田上生长着叶菜和树木花草。

从翠微宫到黄峪寺

大秦岭七十二峪图(黄峪唐代避暑行宫翠微宫所在地)(4)

翠微宫宫殿碑石

绕过林木茂密、崎岖不平的山道,登上大山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带,这里就是黄峪寺村,也是昔日唐代翠微宫遗址所在地。

翠微宫前身为唐武德八年(625年)所建的太和宫(因此有人也称黄峪为太和峪),唐太宗贞观年间重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建成。太宗开始在此避暑,处理朝政,这里当时可以称为唐朝的政治中心。翠微宫“笼山为苑”(就是把谷口这一带大片山麓封闭起来成为皇家的宫苑),依岭为势。其正门面向北方,北门称云霞门,朝殿称翠微殿,寝殿称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内殿有喜安殿、安善殿等建筑,当时的规模很大,气势恢弘。翠微宫可谓“云树深深碧殿寒”,确实不失为一处避暑佳地,因而曾成为唐太宗最喜欢去的地方。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再次来到翠微宫,没想到五月就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

历代吟咏翠微宫的诗词很多,如李世民自己的《秋日翠微宫》诗:“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李白描写翠微宫的诗:“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梦宿溪烟。昆湖梦泽水,龙驾空茫然。”

唐太宗病逝于翠微宫以后,皇亲国戚不忍再到这触景伤情的地方来,于是翠微宫就闲置起来,再以后翠微宫改为翠微寺,宋代改为永庆寺,明清以后昔日的辉煌渐无,这里逐渐荒废。据介绍,清光绪年间这里还有寺院,至1947年尚有5间大殿,后被王曲国民党军第七分校拆除……

黄峪寺村名其实与翠微宫也有关联。翠微宫变为翠微寺后,人们俗称皇峪寺,近代才谐音写为黄峪寺(曾经也写为黄玉寺),村名也由此而来。这也是一个标准的山村,四面环山,满目苍翠。发展到现在,有2个村民小组,80户,300多人。

从黄峪沟登上大平台朝南的地方,黄峪寺村民称其为十八亩地,整片平地即是唐代翠微宫宫殿遗址。十多年前,西北大学的师生来此考古探测,初步搞清楚翠微宫殿的地基分布情况。他们清理完地表浮土,曾向地下挖出了长约20厘米、厚约6厘米的浅蓝色方砖。

在黄峪寺村路东有二间简易房,方形蓝牌上印有“长安区文物局翠微宫遗址看护室”。路西坡坎上的平场中间有一2米多高、半截埋于土中形似大卧牛的大山石。在此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刘爱民向笔者指点:据祖辈世代相传,此大山石是翠微宫碑石的基座,上面刻有碑槽,过去上面有石碑。现在,有半截碑刻保存在长安区博物馆内。在黄峪寺村丁字路口处,竖有一块3丈高的文物大保护牌,上面有翠微宫的简介、图片和文保员姓名等内容。

如今,在黄峪寺村还有石条、碑座基石、两个石狮子、一尊石佛(石爷)等遗存。过去,很多石条被村民盖房、垒墙所用,一部分用在山坡修梯田。石佛原在黄峪寺山顶,是一尊坐佛。石佛右手拿火纸,左手拿烟袋,慈眉善目,面部线条清晰。此外,在黄峪寺村牛三幸家房后边的坡坎上,原先有三座高约4米的七层舍利佛塔,每层石头都刻有花纹,由诸多钻磨打制的石头相互搭建而成。

牛三幸和姚棉绒夫妻介绍,如今这里还分布有秦琼寨、敬德寨、逃子沟(脱须子)及大山顶等与翠微宫有关的地名。秦琼寨在黄峪寺西南、青华山卧佛寺东南。敬德寨在黄峪寺的东边和白石峪之间。逃子沟(脱须子)位置在黄峪寺村的东南方。

目前,黄峪寺村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山外滦镇移民新村,但仍有少数村民故土难离,还住在山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