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回归课文法

(1)《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句中“许”初看有点难解,如果联系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就可以知道,“许”作“地方”解。

(2)2012全国大纲卷: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宋史·郭浩传》)D项,已:停止。我们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劝学》:学不可以已,即可以推断D项是正确的。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推断七法)(1)

(3)2011年重庆卷: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江公皋传》)A项,籍:登记。如果我们联想《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就可推断A项是正确的。

(4)2012年江西卷:吾意汝岂反者也,良由官吏污暴所致。句中“良”难解,如果学过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知道文中“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明白“良”意为“的确”“实在”。

(二)成语推断法

(1)2011年江苏卷: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陈公弼传》)A项,耸:震惊。如果我们联想到成语“耸人听闻”就可以知道A项是正确的。

(2)2011江苏卷: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万贞文先生传》)C项,爽:差错。句中很难解,如果我们知道成语“毫发不爽”“屡试不爽”,就知道C项是正确的。

(3)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森列门内。(《游龙鸣山记》)B项:干:冲。如果知道成语“干云蔽日”,知道B项正确。如果读过杜甫的《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4)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论贵粟疏》)句中“捐”字难解,如果能知道成语“细大不捐”“为国捐躯”,可推想“捐”字译为“遗弃(的人)”“抛弃(的人)”。

(5)2012年江西卷翻译题: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句中“鬻”难解,其实只要知道“卖儿鬻女”这个成语,即可推断其含义为“卖”。

(三)结构分析法

古人讲究文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常使用对偶句、整句。处于该种句式对应位置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可根据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苏洵《六国论》中有“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句中“追亡逐北”中的北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句式特点,北应该和对应结构位置的“亡”意义相同相近,判断“北”与“亡”意思相似,即逃跑的军队。

(1)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文选·序》)句中“觌”字不解,我们发现这段文字是骈文结构,因此可以利用骈文句式对称,而相同位置上的字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大胆推断“觌”与“观”两者意义相同,都是“观察”,而这种理解完全是正确的。

(2)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蠢政害民,实由于此。(《隋书》)句中“冒”不知何意,但与“贪”相连,推断其为同义词连用,亦即“贪婪”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推断七法)(2)

(3)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求谏》)

句中“听断”难解,如果能联系同义词连用,则可推断“听”也是“断”的意思,即“决断”“决断”“处理”。

(4)2012年湖南卷翻译题: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损”和“益”处在句式相同的上下两句的相对位置,故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故有“损”推测“益”应为“增益”可译为“(对我)有好处”。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句中“解”难以解释。因这是两句对偶的五绝,可以推断“解”“能”意义相近或相同(相反),综合句义,“解”等同于“能”。

(四)文意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释义,一定要把“词”放在“这个词”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离开了词语的环境,往往会出错。我们看到一个词语,一般首先跳出脑海的是它的“字典意义”或“常用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个句子中的这个词的含义。所以,把握词语的语境,是解答文言实词的关键所在,是解释文言实词的重中之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句子,这里的“售”,显然不是“卖出”的意思,应为“考取”。这里童生是参加科举考试为考取秀才的人。“久不售”指没有考取秀才。

(1)2012年海南卷: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B项,怀,衔恨。“怀”的这个义项不太熟悉,然而根据上下文,萧燧有意推掉漕试主考官的职务,使秦桧让自己儿子考中的愿望暂时落空,且出言不逊,触怒了秦桧,才把它调到秀州。所以,B项是正确的。

(2)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句中“轊”是什么意思,较难理解。但结合上文,田单让其族人在车轮轴端安上铁帽,在燕军攻入城池后车轮受到保护未散架得以脱逃。别人的“轊”折断了,车轮被毁成了俘虏。这里“轊”肯定是车轮末端的那个零件。“轊(音wèi )”意为古代套在车轴头的铜制圆筒,来保护车辖。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推断七法)(3)

(3)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句中“责”不解,既不是是“责备”,更不是“责任”,既然文意不通,就可以考虑通假,此字通“债”,就好理解了。注意:此字为古今字才对,为了便于理解,不引进新的概念。故仍命名其为通假。

(4)2012年北京卷: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实词推断题C项,赆:赠送。联系上下文,范景淳的两个儿子为感激李疑馈赠给他米,但李疑拒绝了,反而又送财物给二人。可推断“赆”当送给、赠送讲,可判断C项正确。

(5)2012年湖北卷翻译题: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卿家痴叔死未?”前文有“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的句子,故“调”应是调笑,调侃。

(6)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海南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翻译题)既然是“杂糅”必然是好坏(人)参杂在一起,故“贤否”就应译为“有德才的人和无德才的人”。

(7)(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句中“入”和“出”根据句义应译作“对内”“对外”。绝非进入及出去之意。

(五)字形推断法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淮南子》)句中“维”不解。如果根据其绞丝旁(纟)推断,知道从纟旁的字,多于绳子相关,可推断“维”也即绳子意。

(2)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郭隗说燕昭王求士》)句中“涓人”不解,“涓”字有三点水(氵)很可能与水有关,而此人又在宫中,故可推断为洒扫宫廷的内侍。

(3)2011年福建卷:乃相与怃然而去。(《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实词推断题C项, 怃:失意。“怃”字是竖心旁,与心理活动有关,结合上下文,可推断C项正确。

(4)2012年安徽卷翻译题: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漘”考生不解。如果学过《诗经·伐檀》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即可知道是水边的意思。如过没有学过这首诗,可以分解这个字,左边是“氵”(即三点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而右边是个“脣”(现在简化作唇),是声旁。我们知道器物的边缘可以被称作唇,综合以上因素可推断该字义为水边,岸边。当然,使用这种方法要掌握一定的文字学知识,特别是对常见部首的含义要掌握。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贯穿这些知识。

(六)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加上定状补。而名词常充当主语和谓语,而动词充当宾语。定语常修饰主语,而状语常修饰谓语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而副词一般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不接宾语等,这些语法规则都有助于我们推断实词含义。

(1)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句中“妻”放在代词“之”的前面,如果理解成“妻子”,句子缺失了谓语,就无法接宾语了,所以“妻”应为动词,是名词作动词活用,即“嫁给”。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推断七法)(4)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来”“安”皆为非及物动词,不接宾语,如果接了宾语,常常是使动用法,因此应分别译作“使……来”,“使……安”。

(七)破通假法

如果遇到有词义代入原文后意思讲不通,可以考虑是否句中有通假字,如果有一个字和题目中自己怀疑的所谓通假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双声或叠韵),而且它的意义可以顺畅的将句子的意思讲通,那就可以大胆判断这个字就是其本字。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方面字要积累课本上常见的通假字,另一方面对于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通假字也要留心记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瞎猜乱想。

(1)2007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9题: B.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这样放在句中讲不通,而如果能联想起同音字“燃”,则意思就通畅了。该选项错误。

(2)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0题: A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将“痢”代入原文意思顺畅,可以认为是通假字,此项正确。

(3)201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8题: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趣”可通假为“趋”,趋向,奔赴。还可通假为“促”,①催促,督促。②急忙,赶紧。这里应通假为“促”,作催促解。故此项错误。

(4)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7题(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翻译时“亮”字按其字义在原句中无法理解,考虑到“谅”和“亮”同音,且意思代入原文顺畅,应翻译为谅解。


(本文节选自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