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北京江湖人物,又称“顽主”。“顽主”一般平民出身,无业,经济来源靠收取自己地盘上的小偷上缴的保护费。

现在北京话语境里的“老炮儿”指代混在北京各种圈子里的老混混。

小偷,北京黑话叫“佛爷”;“佛爷”最怕“顽主”,见面得喊“爷”。所以《老炮儿》电影中,无论是谁都尊称冯小刚一声“六爷”。影片开场,六爷让小偷把钱包里的身份证给失主寄回去,小偷操外地口音,不懂规矩,说不寄又怎样?六爷说,不寄,你走不出这个胡同。这是给观众交了六爷的底——他是这一片儿的老大。

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北京“顽主”的唯一公开报道,来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43期《1968年的北京江湖》一文。文中记载,一九六八年以来,四十年内,北京城最凶狠的“顽主”绰号“小混蛋”,真名周长利,出身贫贱,他爹是锅炉工;。一九六八年夏天,“小混蛋”和他的弟兄十多个人,手持三角刮刀和钢丝锁,在中山公园重创上千手持三八军刺、俄式铜头武装带的红卫兵大院子弟,喋血街头、杀出重围,堪称老炮儿江湖战史上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几个月后,“小混蛋”死于大院子弟的群殴。

群雄觥筹交错,酒至酣处,将王朔抛起,再接住,如此十数次。此处配乐是军乐版《喀秋莎进行曲》——“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那明媚的春光”,这段军乐,如今红场阅兵还可以听到。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当年票房奇迹,拿下戛纳、威尼斯、金马三科奖杯。王朔是编剧,原著作者,也是客串演员,虽然是客串,演的却是江湖老大。地位可见一斑。冯小刚也在片中客串了“胡老师”一角,是个被主角调戏的搞笑人物。这部电影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姜文是北京部队大院子弟,父亲是军官。

2、贵族与平民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文化圈的弄潮儿是王朔。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和编剧的四部电影在同年上映,号称“王朔电影年”,这四部影片分别是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当年,王朔是中国第一拨抽版税的作家,王朔红的时候,余秋雨还不是“文化口红”呢。而冯小刚的正式亮相,还要等到1992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是这部剧的第三编剧,兼美工。《编辑部的故事》取材于王朔的三部小说《修改后发表》《一点正经没有》《谁比谁傻多少》——名字都特“痞”吧?王朔当年独自打下的山头,就是“痞子文学”。而当王朔独立潮头之时,冯小刚还是王朔身后亦步亦趋的人物。这不是杜撰,王朔当年开了影视公司,王是老板,冯是员工,“吃饭的时候坐末席”,“特会奉承人”。

北京大院子弟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文化圈占了半壁江山。这个圈子和2015年的电影《老炮儿》的戏里戏外密不可分。了解了这个圈子,也就了解了冯小刚,以及冯小刚们的文化趣味。

老炮儿年轻时都干了些什么(老炮儿都讲述了些什么)(1)

王朔出身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父亲是军官,王的少年时代在文革中度过,之后参军,复原,下广州当“倒爷”,回北京写小说,终于熬成“大腕儿”。和他同在一个院子里的叶京,经历相同,混成电视剧导演,把王朔的《动物凶猛》《橡皮人》《千万别把我当人》三部小说揉在一起拍了长篇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故事讲的就是军队大院子弟在文革中亡命的少年时代,和在八十年代下海骗钱的青春;白百合和他老公陈羽凡就是演《与青春》的时认识的,戏里还出了另一个小鲜肉,叫文章。文章且行且珍惜的老婆马伊琍的前男友叫管虎,导演,今年拍了《老炮儿》。

老炮儿年轻时都干了些什么(老炮儿都讲述了些什么)(2)

(《老炮儿》导演管虎)

管虎的父亲是老演员,家住帽儿胡同四十五号中央话剧院大院,所以管虎也是大院子弟,这个帽儿胡同里还有外交部、空军、煤炭部等诸多形形色色的大院儿。

和王朔同住军委大院的,还有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

作者苏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