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说法由来已久,褒义满满。听得多了也就觉得好像真是这样。可突然哪天一琢磨,就觉得哪里不对。

时间长了,有历史了,就说明好吗?就如“老鲁”说的“从来如此,便对么?”有人说过民国以前的历史都没必要学,因为那就是一次次重复,唯一改变的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劲儿换着。老百姓一直过着自己不变的生活,谁当皇帝就给谁纳粮,赶上战乱饥荒,就该当兵当兵该饿死饿死,谁来都没变过。对此,我还真有点感触。家在农村,小时候耕种的农具竟还“颇有古风”,都是用畜力拉动,绵延了几百上千年都没变过。比如耧车就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我还用它耩过地。要没有“改开”,怕现在耧车还会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想就够怪吓人的。一个播种的农具两千年不变,你说我们的社会进步在哪里?现代文明又在哪里呢?

礼仪之邦这个不好说,因为没有听说有哪个民族说自己不懂礼仪的。这个词如果出于自个夸自个,也就听听算了。当真不当真没啥大不了的,反正不耽误过日子吃饭就行了。咱这个“礼仪之邦”里近些年走出国去的国人们可没少给拉分儿。景点大喊大叫的有咱,随地便溺的有咱,弄得一些景点商店用“简中”写提示。你说咱这个“礼仪之邦”是不是不那么名符其实?

世间最难的是人情世故(无非人情世故)(1)

要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咱还是和别地儿不一样的地方。当然不一样的太多了,可我总结起来,咱最根本的一点或是最关键的一点或说是统领一切的一点就是:人情世故。我一开始也不敢这么武断地下定论,琢磨来琢磨去就感觉还是这四个字最能说明问题。于是所有的问题就简单了,一句:“无非人情世故”,成了万能钥匙,好像真能解释发生在身边的林林总总。

近些年有个词挺流行,就是“情商”。国人普遍认同的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实际情商这个词当初提出来的本意是说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力强就是情商高,反之就低。现在演化成了另外一个意思,成了控制别人情绪的能力了。所谓“人情世故”也是控制别人情绪的能力,所以情商高等同于“人情世故”练达,也可以说这是同一种现象的中西不同称呼罢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都有一种倾向,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是成功人士的标配。想不成功,把人情弄得不那么明白就是了。别的相对就得往后排,比如智商。至于有没有道理,我相信咱们都得认同,因为咱们身边的实践就是这个。不但咱们认同,咱的历史也都认同了几千年了,要不就没有“皆学问、即文章”的话了。那到了现在,咱再不是“关上门过日子”,地球都成了“村”,再这么想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国门开放,有一种东西涌了进来。这种东西就是“规则”。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人家按照规则来,不用动点子“锦囊妙计”“阴谋诡计”,就能活得好好的。这一下子把咱传承了多年的生存哲学冲击得七零八落。这么一弄,精于人情世故有点越来越不重要的倾向。“纵你有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你斗心眼斗不过他,因为他根本就一个心眼”,就像武侠小说的“无招胜有招”,做事遵守规则大家都省心,又有谁不愿省心啊?相比之下,人情世故还真就越来越不重要了。

有些人尤其年轻人可能还不认同,总觉得有捷径可走,就像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信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只要情商高,人际关系搞得足够好,发财就指日可待了。对此我要给他们说一说。且不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作者写成了“妖”,咱的《孙子兵法》在海外并不如国人讲的那么神乎其神,咱说国外《孙子兵法》热多少有点意淫的成分。再说现实中,但凡你以长点的眼光看光凭投机取巧、巧舌如簧获得的财富名望有几个能长久的?我们当地好几个大商场,就一个叫“信誉楼”的不管谁来了都干不过他,买卖儿好得就是远远把同行落在后面。之所以这样,全凭他的诚信赢得顾客。“诚信”就是老牌资本主义的规则之一,只要恪守这个规则,一切都好办,只会越来越顺,越来越好。

近两年,发生了一些事,总感觉“人情世故”的风气有愈来愈强的感觉,好容易积攒下的“讲规则”的风气又给破坏了不少。所有的又有回到“无非人情世故”的老路的趋势了。有人说:大an靠zz,中案靠影响,小案靠关系。三个“靠”就是没有“发绿”规则的影子。Reverse吗?这咱还能说什么,咱就稀罕咱的“文明古国”之“文明,”“礼仪之邦”之“礼仪”,你能咋样?只能“卧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