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个班的同学,老师最记得住的常常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几个尖子生学霸,还有最调皮捣蛋的那几个淘气鬼,那些成绩平平,不爱发言的中等生往往不容易被记住。

专家在对这些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长大后能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人,也大多数集中在“学霸”和“学渣”之间。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往往能在自身领域走得更远。

学霸自然不用多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平步青云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学渣又是因为什么取得成功呢?真的是因为天生比别人聪明吗?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1)

其实,综合大多数“学渣逆袭”的案例来看,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被问及原因时常常会有两种说法:

①“我就是不想让当初看不起我的人(老师、同学、家长)看笑话,我要用努力告诉他们就算成绩不好我也能成功。”

②“我要感谢(老师、同学、家长),就算我成绩差,依然没有放弃我,所以有了我今天的成功。”

这种倍受关注的学霸现象以及因为要“争一口气”或感谢别人而调节自我,努力转变自我的现象,就是印证了一个心理学效应——“霍桑效应”。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2)

什么是“霍桑效应”?

1924年,在美国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工厂,这个工厂具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却很低,生产成绩很不理想。

工厂尝试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增加生产照明度、改善工厂环境、改变工资支付方式等多种方式,希望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可就算是以金钱诱之,还是无法改善工人对枯燥工作的厌倦感,工作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

为了找出原因,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进驻工厂开展实验研究。为了了解工人的不满和意见,方便调整工厂的规划,他们不断的找工人进行谈话,并将他们的想法都记录了下来,可这项访谈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3)

不断被约谈的工人因为有人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觉得受到了工厂的关注和重视,在和实验小组谈话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后,反而心情舒畅、士气高涨了,在有访谈项目的两年内,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工厂产值也因此大量提高了。

这项实验意外的发现了: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自身的一些行为,达到个人的转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对于孩子也是这样的,面对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学习,也难免产生厌倦的感觉,此时我们的学区房氛围、金钱奖励、物质诱惑、教育手段都只是外部促进条件,真正需要调动的是孩子愿意自己转变的意愿,因此我们也可以采纳“霍桑效应”带来的启示。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4)

如何运用“霍桑效应”,激发孩子潜能

从霍桑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金钱、环境、管理方式等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外因,真正能激发工人调动积极性的是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来源于:被关注、被倾听、被尊重。

1、认真的倾听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尤其是当他有满腹的情绪时,倾听是有效解决一个人情绪的方法,也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可是作为家长,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倾听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否定”或者讲道理的形式驳回孩子的倾诉,并没有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到头来,我们常常会觉得越来越不懂孩子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想和我们倾诉了。

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问题学生”,屡次因为淘气被学校退学,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讨厌鬼”,妈妈对此忧心不已,直到她进入了巴学园,遇到了第一个愿意认真听她讲话,也是改变了她一生的人——小林宗作校长。她在回忆童年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中这样描写小林校长听她说话的场景:

他“立即从椅于上站了起来”,“把椅子施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坐下来”一直耐心的听她絮絮叨叨的讲了四个小时。这期间,校长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直到后来爱讲话的她都没话好讲了。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投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情。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等她把话讲完。

也是通过这初次的见面,让小豆豆感受到了校长对她的尊重,她开始因此喜欢校长,喜欢学校,喜欢上学,也因此改变了一生。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哪怕我们什么也不做,只要认真的倾听,成为孩子情绪的出口,对孩子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当他们的情绪不再压抑,想法有合理的出口,心情自然也会更加愉悦积极了。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5)

2、多让孩子感受到关注

前文中提到,为什么最容易被老师关注到孩子,无论是的所谓的“学霸”或是“学渣”最容易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中所受到的关注度足够多,无论是大家对学霸正向的关注,或者是因为淘气被他人“特殊”对待,但都满足了较高的关注度,所以孩子也会因此调节自身的行为,所以很容易出现个人的转变。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关心、关注、赞许、接受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天然的需要大家足够多的关注度,但由于年龄、认知、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无法直接表达出自己所需要的心理需求,于是只能通过某种情绪或者某种行为进行表达。

所以,有的孩子通过好好学习,努力上进获得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认可;而有些孩子却通过调皮捣蛋、故意唱反调等行为吸引他人的关注,我们也常常能发现,那些经常被老师关注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比起成绩,我们更应该主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出现正向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当孩子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的时候,也要及早解决。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6)

3、自尊感的重要性

从古到今,传统文化都提倡“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却鲜少有人提出尊重孩子,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自尊心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出于家长天生自带的“权威感”,以“为你好”为由,需要孩子听话,懂事,却很少平等的对待孩子。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狐把自尊心称之为“自尊情操”,他提出自尊情操是理解意志活动的钥匙,也是自重和培养品德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集体中经常处于受尊重的地位,他会经常因此产生自豪感、优越感而形成稳定的情绪倾向和性格特征。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就算有很多缺点,但如果他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他常常会因此更加积极向上。而有些孩子,就算是平时成绩不错,但如果经常被他人否定打击,他也会因此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孩子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肯定的情感需求,当他受到尊重产生的自尊感满足这种情感需求时,他往往会因此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向上,也更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平等的对待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绪和意见,不要因为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过多的否定打击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破窗效应(哈佛心理专家巧用)(7)

对于孩子来说,情感需求远比物质需求大的多,只有我们足够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重视孩子的情感宣泄,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也唯有我们不断的给孩子情感的滋养,才能让孩在面临成长中一次次的挑战时,更有勇气、更有信心。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收藏,评论,或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如果有其他育儿问题,可以点击关注呵呵妈,更多育儿知识持续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