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称谓。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在很多称谓中,往往都会有“下”这个字,其实按现代人的理解,“下”最主要的意思是代表方位,按说与人的身份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可是古人却偏偏能把这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字,用到人的称呼上面,想想也真是怪有意思的,所以今天,咱们就专门找几个这样有趣的称呼来聊一聊。

一、关于称呼皇帝为“陛下”

咱们现在看各种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听见“陛下”这个词,大家都知道这是称呼皇帝的专用词汇,不过这个称呼,可是挺有来头的。

其实“陛下”这个词,最早不是用来称呼人的 ,《说文》中的解释为:“升高阶也。”意思是皇帝宫殿外面的台阶,如果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特指台阶上面的丹陛石了。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1)

皇帝接见臣子的时候,为了显示威严庄重,当然更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做好安保工作,大臣们都是先要站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下等候传唤。比如《荆轲刺秦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意思是: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被带到了宫殿台阶之下等候。

在臣属们等候皇帝传唤的同时,御前侍卫分立在两侧,执戟戒备,形成一种威慑的氛围,让等候的人们不敢仰视,甚至大气都不敢出,更别说跟皇帝直接对话了,有啥要禀告的,只能让同在台阶之下,负责传话的内侍进行转告。

所以,“陛下”这个称呼叫的不是皇帝,而是负责传话的内侍。时间久了,在与皇帝进行正式会谈前,口称“陛下”就成了习惯。等到后来,没有了传话的内侍,臣子可以直接与皇帝对话的时候,也就习惯成自然地用“陛下”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敬意了,“陛下”这个词,就这么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成了对皇帝的专属称谓了。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2)

有意思的是,既然有了“下”,就会有“上”与之对应,皇帝的专属称谓中,还有一个与“陛下”遥相呼应的词语:“圣上”。那么“陛下”和“圣上”的区别在哪里呢?

原来“陛下”的使用仅限于第二人称,使用的语境基本上都是:“皇帝您要怎么怎么地”,如果是臣子之间谈话,有内容涉及到了皇帝,也就是需要用第三人称的时候,就必须得用“圣上”了,比如“圣上有旨”。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二、关于“殿下”和“阁下”

聊完了皇帝,咱们再说说皇亲国戚和大臣。

1、变化很大的“殿下”

对皇室成员的称谓,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殿下”。其实,最早“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无非就是把觐见的臣属,带到台阶下站着,还是带到宫殿下站着的区别),都是对皇帝或者王上的尊称。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3)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的意义开始分化,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写道:“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也就是说,从汉代起,“殿下”演变成为了对太子和亲王的称呼。而从《三国志》中则能了解到,在三国时期,皇太后也可以被称为“殿下”了。

但也不是说,汉朝之后的皇帝,就不能被称为“殿下”,这个情况要是具体朝代而定,比如:据清代经学大家梁章钜所著《称谓录》中内容:“魏晋六朝称殿下”,也就是说,魏晋六朝时那些频繁更换的皇帝们,也是被人们称作“殿下”的。

2、透着有学问和被尊重的“阁下”

在官员或同僚之间,往往会互称“阁下”,这个词盛行于唐代,在当时是对于高级别官员的称谓。因为在那个年代,朝廷中要员任职的部门,往往会被称为“阁”,比如: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被称为“天禄阁”,皇宫中收藏各类书籍的地方被称为“文渊阁”等等,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不是饱学之士,便是国家栋梁,备受皇帝的重视和人们的尊重。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4)

把对方称为“阁下”,总会透露出一股尊敬的亲近劲儿,所以自然也就被朝廷中的官员们广为接受,并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时至今日,仍然会有一些人,在书信中或一些特殊的社交场合以“阁下”来称呼对方,以显示尊重之意。

三、其他形形色色的带“下”称谓

除了真龙天子、皇亲国戚、朝廷重臣的称谓中有“下”外,民间百姓的各种称谓中,也有形形色色的带“下”的称呼,找常用的说几个吧: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5)

古人各种尊称(古人称呼中的各种)(6)

所以,“足下”这个词的内涵,是在表达一种深深的敬仰,还有深厚的情意。在战国之前,这个词基本都是用于下级尊称上级。战国之后,这个词扩大了使用范围,不仅能用于上下级之间,也可以用于同僚和同辈人之间了。

咱们前面聊的这些称谓,不管是用于皇家贵胄,还是流行于平民百姓,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在现代社会的口语表达中,基本上已经没什么人在使用了。不过,出于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文化的梳理,闲暇之余我们把这些词语整理出来慢慢品味,也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