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可不是一般的官二代,他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文忠就更牛逼了,他不仅是朱元璋手下大将,而且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并收为义子,李文忠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就这层关系,李景隆可谓前途无量,一世无忧。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1)

《山河月明》李景隆剧照

这么算来,李景隆还得叫朱元璋一句舅姥爷,和朱允炆算是表兄弟,就是这么一个官二代,把明太祖朱元璋交给孙子朱允炆的大明江山给败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说到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后,厉行削藩,致使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借“清君侧,靖国难”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李景隆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武将班底,李景隆被火线提拔,统兵抗击燕军,结果这个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率领50万兵力败于朱棣,把大明的家底给败没了,朱允炆被坑得惨不忍睹,最后还打开城门投降了朱棣,致使朱允炆丢了大明江山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封李景隆为靖难之役功臣之首,就这么一个人,不知道是真坑朱允炆还是故意帮助朱棣?因此后世戏称其为“大明战神”。

李景隆作为曹国李文忠的嫡长子,所有的好资源都被他占了,从小就被李文忠极其看重,受到良好的教育,李景隆也不负众望,幼年时也是才华横溢,一表人才,只可惜他精通兵法却无实战经验,他就是妥妥纸上谈兵的赵括。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2)

《山河月明》李文忠剧照

你想一下,在武将大老粗面前‬,口若悬河又熟读兵法的李景隆,讲东西头头是道,自然会被人看中,看中他的人不是别人,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觉得这孩子日后定是国家栋梁,可以留给孙子朱允炆,终究是老朱看走了眼。

也难怪朱元璋看走眼,李景隆生得高大魁梧,而且还比较帅,再加上才华也不孬,自然让朱元璋很是喜欢,但李文忠却不很认可他的这个儿子,还是老爹最了解自己的儿子,李文忠认为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缺乏锻炼,理论知识过硬,但战场瞬息万变,李景隆难堪大任,李文忠终究还是拗不过命运,李文忠没活到50岁就病逝了,李景隆的机会来了,他先是继承了李文忠的公爵,后又被朱元璋确立为皇太孙朱允炆的武将班底,自此朱允炆也很是信任这个表哥,朱元璋死也想不到他亲外甥的这个儿子日后会那么坑,把自己孙子坑那么惨,这怕是老朱死不瞑目。

公元1398年,老朱病逝,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允炆大力削藩,让朱棣感受到了威胁,于是起兵,朱允炆手握大明江山自然不担心,朱允炆先是派长兴侯耿炳文前去平定朱棣。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3)

《山河月明》朱元璋剧照

耿炳文也是老朱留给孙子的武将班底之一,老耿早期都是跟着徐达、蓝玉等人作为偏将出征的,这次升为主帅了,终于是熬到头了,耿炳文是当时为数不多还健在的老将,经验肯动还是有的,其实更炳文不擅进攻,更在行防守战,这也给李景隆提供了机会。

耿炳文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征朱棣,对外号称三十万,刚到河北就和朱棣干了一战,老耿战败,接着又在真定之战被朱棣歼灭三万多兵力,致使耿炳文坚守不出,朱棣没办法就选择了撤兵,朱允炆得知耿炳文战败,采纳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临阵换将,朱允炆也干的出来,他不败才怪。

其实耿炳文战败并没有伤及元气,耿炳文毕竟是跟过很多名将的人,打仗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朱允炆太着急,想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终究还是太年轻啊,没想到派李景隆来确实是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了 ,那是败得一塌糊涂。

李景隆被封为大将军,带着大明全部家底50万大军前去征讨朱棣,朱棣一听说是李景隆统兵,别提有多高兴了,为此朱棣还摆宴庆贺,这也太不尊重对手了。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4)

《山河月明》耿炳文剧照

朱棣确实看不上李景隆,李景隆也确实是赵括之辈,朱棣太了解他这个表侄子了,他对手下将领说李景隆骄傲自负,缺少谋断,就是个草包,还敢带兵50万,那不是自己坑自己嘛。

“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还列出李景隆之五败,分析的面面俱到,足见朱棣把李景隆了解的透透的。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

所以朱棣听闻李景隆统兵,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朱棣不慌不忙,让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只给朱高炽留了一万多老弱残兵,自己则带领精锐驰援永平,又顺道跑到他的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试图诱骗宁王加入自己,并交出朵颜三卫的兵权,宁王此时处在观望状态,最后朱棣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宁王居然答应了。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5)

《山河月明》朱棣剧照

李景隆果然率军奇袭北平,朱高炽紧闭城门不与应战,李景隆派兵围攻北平九门,只因李景隆有私心,担心瞿能攻入北平抢了头功,当指挥使瞿能快要攻破张掖门时,李景隆不仅不肯协作支援,反而鸣金收兵,致使功亏一篑,李景隆想的却是明天自己立下这头功。

当时正值冬季,朱高炽连夜命令人向城墙上泼水,这样连夜一堵冰墙就成了,不仅坚硬无比,而且还不易攀爬,给李景隆攻城增加了不小难度,李景隆第二天一看,自己都懵了,竟然带着50万大军无从下手,李景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得将北平城团团围住。

没成想,此时朱棣又率军回师北平,刚好里应外合将李景隆前后夹击,朱棣派大将张玉连破李景隆七座营寨,最后李景隆被杀得首尾无法相顾,惨败而逃,李景隆撤兵德州,准备来年开春再北上攻打朱棣。

这边朱棣也没闲着 ,率军攻打大同,李景隆前去救援,等他赶到,朱棣都已经撤兵了,你说他都干的什么事?

李景隆不甘如此收场,于德州誓师北上,与郭英、吴杰合兵一处,共六十万,结果又被朱棣击败,丢盔卸甲退守济南,就这样,先前502万大军被李景隆败光了。

李景隆兵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没把朱允炆给气死,但朱允炆并没有追责于李景隆,是担心手下无将可用还是怕李景隆投降朱棣,咱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朱棣攻打济南是一场硬仗,主要是由盛庸和铁铉组织的,咱今天就不在这里讲了,改天专门用一期的时间讲一下。

李景隆被召回南京之后,文臣纷纷上奏诛杀李景隆,认为他与朱棣勾结,我都认为他与朱棣勾结,要说朱允炆还是比较重视他的,对于文臣的请奏一概不听。

又过了两年,朱棣率兵都攻打过了长江,直逼南京,李景隆又被朱允炆委以重任,让其与朱棣议和,被朱棣驳回,要说这李景隆也是命好,要不早死多少回了。

最后,朱棣攻至金川门,李景隆眼看朱允炆不行了,联合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朱棣入城,南京彻底陷落,史称“金川门之变”。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走投无路,焚毁宫殿,下落不明,这就是靖难之役。

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大明战神李景隆)(6)

《山河月明》朱允炆剧照

朱棣登基后,册封李景隆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不知是故意讽刺李景隆还是他们之间确实狼狈为奸?这是未解之谜。

李景隆被封为第一功臣一点也不为过,朱棣确实要感谢李景隆,毕竟朱棣当时也是慌得一比,得亏这草包侄子让朱棣扭战局。

后来李景隆的结局也不好,被朝臣弹劾,被朱棣圈禁在家,李景隆曾以绝食以证清白,也没换回朱棣的信任,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此记载有争议。

这样看来,李景隆确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和‬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大明战神”朱祁镇差不多,朱祁镇是千里送人头,李景隆是千里助敌军,一路货色,他们俩堪称大明两大“战神”,人家朱祁镇最后夺门之变也干得相当漂亮,这么看来朱祁镇还稍微比李景隆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