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支论道“老而不死是为贼”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1)

老而不死是为贼不等于老不死

看电视剧《大明王朝》,里面有段,严嵩称自己老了,嘉靖帝说:“老而不死,视为贼!”于是笔者查古阅今,想知道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先提前把度娘解释抛出: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另外《四书》中把“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

再来看看出处:原句来自《论语·宪问》:“孔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而“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一句就出自儒家的经典《论语》,讲的是儒家圣人孔子与他的同乡好友原壤的事。

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大圣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与西方苏格拉底同时代),可以说是一位遵道重德的模范,他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伦理道德的言论,这些言论流传到现在,依然指导着中华民族所有人的行为规范。

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2)

痞支论道

《论语·宪问》中的详细原话: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句话的笔者大致翻译意思为:原壤(孔子朋友)叉开双腿蹲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到来拜访。孔子登门后,看到原壤竟然如此没礼貌地接待他,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小时候就不懂孝顺尊重长辈爱护兄弟,长大了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现在老了还不死,简直是祸害!然后就拿起手杖抽他的腿。

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3)

支登成练字

“老而不死是为贼”此话慢慢演变到后来,就变成年轻人专门拿此话来骂那些老而不死的人,与原意相差甚远。笔者以为,这样是大错特错了。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所有纯粹年龄上的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

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要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就必须从关键字“贼”字入手。一是要了解“贼”字在春秋末期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二是要了解“贼”字在那时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因为我国许多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后,其本来含义已经变得模棱两可,甚至面目全非,有些褒义变成了贬义,有些贬义则变成了褒义。若从现代字义来理解,就未必正确。可惜笔者也阅历尚浅,至今没完全准确找到当时孔子时代对于“贼”字的准确解读,待日后补上。

但有一种解释在时间轴上接近:南北朝儒家学者皇侃(488年——545年)在其著作《论语义疏》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原壤能作为孔子的朋友,不是简单人物,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不可理喻,他是一位不拘小节的圣人。

如果皇侃的观点成立,那么,“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就完全发生了变化,这句话的性质也就完全相反了,不是对原壤,或者不懂礼教的老人的一种指责,而是对他们洒脱不拘,漠视礼教制度的一种褒扬,而这个“贼”字就代表飘逸灵动智慧的意思了,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精神的体现。痞支认为:皇侃作为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他的观点还是有几分可信。

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4)

千年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网络上频频爆出了许多为老不尊的事情,老人广场舞扰民,老人利用自己年迈的岁数以一种我弱我有理的态度在公交车上强行让他人给自己让座,在公共场合做一些非常没有素质的事情还不让别人说等等。

每一次这类事件和新闻被爆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人拿孔子的这句话做文章,说老人在老了之后就会变糊涂就会变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分析那些做了坏事的老人可以发现,并不是说人一旦变老之后就会变坏,事实是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品德就不怎么好,只不过这群年轻的坏人变老了而已。呵呵

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5)

请关注点赞支登成

【作者简介】:笔名痞支,实名支登成,浙江义乌支氏苗裔,布衣一枚。好文史,《支氏渊源》一书作者;喜书法及爱写诗,醉茶艺,乌伤茶庄创始人。本头条作者分类板块标题如:支氏/诗文/旅游/感悟/茶道/文史/生活花絮等等,请亲友爱粉按喜好阅读。头条内容均为作者原创,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欢迎读者跟帖互动,别忘了点赞,关注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