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县志(连载通河县志)(1)

概 述

(一)

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腹地,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8 º 7′30″—129º24′30″,北纬45 º52′ 30″—46 º 37′30″之间。辖境东连依兰、西邻木兰、南以松花江主流中心线为界,与方正、宾县隔江相望,北以平顶山分水岭为界与铁力市、庆安县接壤。全境东西长89.7公里,南北宽87公里,全县面积5 675.478平方公里,习惯称5 678平方公里。通河镇是中共通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西距省城哈尔滨213公里、水路235公里。

通河县地形复杂,高低起伏。总的趋势为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北部山区海拔600—1300多米,有名山脉52座,系小兴安岭支脉,丛峦叠嶂、沟壑峡谷繁多。森林茂密,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5%,是全省重要林业基地。境内有省属清河林业局、兴隆林业局的大部分作业区和铁力双丰林业局部分采伐区,有4个县属林场。全县土地总面积850.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9.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林地面积609.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1.62%;牧草地2 88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3%;水域面积75.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89%;居民及工矿用地10.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7%;交通用地5.7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67%;未利用土地面积50.7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9% 。大体结构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沼泽和草原。全县水资源丰富,除松花江从县域南部通过,全县有大小河流27条,其中有16条直接注入松花江。有大小沼泽257个,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和草原上。矿产资源有金、铜、铁、水晶、大理石、矿泉水和储量达亿吨的石油及天然气。人口集中地区地势平坦、系沿江冲积平原,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 383.9小时;年积温2300—2700℃;县内气候属寒温带——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水量588.94毫米左右,适宜农作物生长。农副产品及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山上各种野生动植物繁多,盛产各种名贵药材。1986年全国普查中药材重点品种363种,通河县就有123种,世界上最大的505克单株野生人参就采自距县城30公里的二甲沟中。

(二)

通河县1906年建县,因境内有大通河而命名“大通县”。1914年5月15日(民国三年农历4月21日),北京政府内务部通令,因与甘肃省大通县(1966年划归青海省)重名,易名“通河县”。伪满时期归三江省管辖,省会设在佳木斯市。1946 年2月通河解放,归合江省管辖,同年6月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区。1954 年6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隶属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区。1956 年,划为绥化专区。1958 年 9月,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通河县划归松花江专区。1960 年8月松花江专区撤销,通河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65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立松花江专区,通河县重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96 年国务院撤销松花江地区 , 通河县归哈尔滨市管辖。

1986—1994年,全县有5个镇、10个乡,153个行政村、221个自然屯。1995年撤销镇郊乡,并入通河镇。2002年3月,根据哈尔滨市关于乡镇行政调整改革要求进行乡镇改革,将全县14个乡镇合并为8个乡镇,82个行政村、40个居民委员会、221个自然屯。全县总人口235 218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1人,比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的84人少43人。1986—2005年,全县民族构成除汉族外,还有满、回、蒙、苗、壮、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土家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7.5%,少数民族人口占2.5%。

(三)

通河人民不畏强暴,具有反抗压迫的光荣传统。早在1928年就有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清河镇二道河子一带建立党支部。1932年日本侵略者进攻通河县城,遭到黑龙江边防军驻通河城防军老五团的坚决抵抗。日军攻占通河后,群众自发的组成大刀会、山林队等十多个抗日团体,反抗日伪政权的占领和统治。1937年冬至1939年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县清河镇小古洞山里鹰窝一带建立省委机关驻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许多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从这里发出,通河成为党领导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1939年冬,北满省委撤离通河转入苏联进行学习整训,时任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和张瑞麟等带领小分队仍在通河县凤山、浓河一带发展“救国会”、“反日会”、“妇救会”,同日本讨伐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自1932年日军占领通河至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的14年时间里,通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没有停止过抗日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勇悲壮诗篇。

1945年初,日寇为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不满,在整个伪满洲国(全东北)成立“矫正局”,推行“矫正法”,肆无忌惮逮捕屠杀中国人。在矫正院里,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过电、往手指里钉竹扦、跪碗碴、舔火苗等酷刑,凡是进矫正院的人多数以反满抗日罪名关狼狗圈、扔江冰窟窿等手段残忍杀害。就在日寇加紧残酷血腥镇压无辜的人民时,从日伪统治营垒中冲杀出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执行警尉王金才,联合15名警察举行暴动,在4月6日夜,砸开监狱,救出200余名政治犯与思想犯。打开军械库,夺取武器装备,拉起抗日队伍,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血战,史称“通河四·六事件”。这次暴动震动了整个伪满洲国和日本本土,日本统治者在全东北停止实行“矫正法”,撤销矫正局,延缓了对东北人民进行的野蛮大屠杀。

1946年2月6日,由中共北满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陈云、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和参谋长李天佑(开国上将)指挥的北满军区、松江军区、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部队,解放通河。在北满分局直接领导下,建立中共通河县委、通河县民主政府。从此,通河人民翻开历史新的一页。同年3月9日,根据李兆麟的建议,通河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开展游击战。陈云率北满分局机关、松江工委进入通河,准备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国民党进行长期斗争和决战。

通河解放后,在中共通河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剿匪、建政、宣传贯彻土地法大纲、实行减租减息、反奸清算、砍大树挖底产、平分土地、开展大生产、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解放全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通河人民开始恢复经济,建设家园的工作。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工业生产全面起步,商业复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河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出担架队、捐献飞机大炮,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抗击美帝侵略者。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完成了农业、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促进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8年,开始大规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县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紧接着又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左倾错误泛滥。使通河经济造成严重挫折和损失。

1966—1975年,爆发和持续10年文化大革命,搞乱了人民的思想,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人民生活处在极端困难的边缘。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动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流通,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78年到1985年的七年时间里,通河人民乘改革开放春风,大展宏图,高歌猛进,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中去,开始走进新时代。

198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实现23 085万元,2005年达到408 642万元,20年增加17倍,年均增加8.5%;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 737万元,2005年达到160 122万元,20年增加12.5倍,平均年增长16%;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 904万元,2005年达到96 035万元,20年增长9倍,平均年增长14.5%;198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956万元,2005年达到5 799万元,20年增长6.1倍,平均年增长4.7%;198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 978万元,2005年达到68 013万元,20年增长8.5倍。

1986—2005年,是通河近百年来生产力发展最快,县域经济态势最好,社会进步最快的20年;是干部群众与时俱进、思想空前活跃,人民群众实惠最多、生活质量提高最快的20年;也是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进步最大,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成效最显著的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