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巴顿是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著名将领,他的最高军衔才只是四星上将,他的知名度却可以说是所有美军将领中最高的,甚至都超过了大多数五星上将。为什么西星上将巴顿会比大多数五星上将还出名?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1)


【头条号首发】

巴顿是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著名将领,他的最高军衔才只是四星上将,他的知名度却可以说是所有美军将领中最高的,甚至都超过了大多数五星上将。为什么西星上将巴顿会比大多数五星上将还出名?

这就是宣传的力量了!这里我们就不讨论巴顿在北非,还有在欧洲的战绩,因为这些东西其实与今天的主题无关,喜欢的人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喜欢的人你就是说上半天也不耐烦听。关于巴顿的超高名气,都不用说在美国,从我们中国,对他的了解就能看出他名气大大超越了很多五星上将的根本原因。我们国家有专业的军事情报收集和分析人员,有国际战史军史研究人员,有研究国际关系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士对二战这个大题目当然挖掘的很深,也不可能漏掉巴顿,不过在普通人群当中,大家可以很热烈的讨论古德里安、朱可夫、蒙哥马利,对了,还有一位名气绝对比巴顿大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但是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没人知道巴顿,或者也有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但不会多么关注。那么巴顿将军在中国的名气是怎么才鹊起的呢?小编认为大多数人是在八十年代初,因为《高山下的花环》,从而得知有巴顿这么一个美国将军。在八十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这本小说的爆款现在可能很难理解,我来说几个数据,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学重刊《十月》上,这本双月刊在当时文学刊物“四大名旦”里有“刀马旦”之称,发表《高山下的花环》那期,销售几十万本,引发最初的轰动,然后是单行本发行一千一百多万本。被改编成电视电影不说,还被各剧种改编成舞台剧,最高峰时同时有三十二家剧团在排演此剧,然后是当时受众最广的广播电台,几十家电台把这本小说做成广播剧或者小说联播,这部小说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动员大会,没有给广大指战员放主旋律电影,而是放的《巴顿将军》!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2)


从那以后,在跟人吹牛吹二战,不吹巴顿怎么好意思见人?!这就是巴顿在中国知名度突然爆棚的缘由。那么在西方主流世界呢?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世界,专业人士固然很高端,但是普通人群当中,对于文史地理类的知识,绝大部分就是白痴水准,二战当中的美国将军,在民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原本也依然是最会作秀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毕竟人家还能自己发表点老兵不死的演说什么的,还差点去竞选美国总统了。影响很大,名气很大,可是后来也是被四星巴顿给拍了下去,原因就是电影《巴顿将军》,这部1970年出自好莱坞的战争影片,在美国主旋律电影里也是顶级作品,在奥斯卡上拿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70年是什么时候?

1970年在美国国内正是反战最高潮的时候,这部电影有这样的表现,其影响自然可想而知。而好莱坞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对世界的影响力就摆在那里,麦克阿瑟靠自己归属上流社会,个人会作秀,跟新闻界关系很好这些都没用,这种影响里跟好莱坞的影响力还不是一个层次,如此,美国最知名的五星上将都被巴顿拍趴下了,别的当然就更不用提出来比。这事军迷不服气没用,军迷的的世界跟普通人群的世界不太一样,这些名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关键不在军迷群体,而是在普通人群里的知名度有多广。

中国有十大元帅,美国有十大五星上将。我们纠结于粟裕是否应该封帅,也同样纠结于巴顿是否应该当上五星上将,但在美国自己的军政两界却没有这个看法。小布什在2001年追晋斯普鲁恩斯为海军五星上将,也没有人提议给巴顿追晋五星上将,就说明了这一点。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3)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945年),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巴顿19岁时考入西点军校。因为巴顿的外语、数学成绩较差,还曾经留级一年。从西点毕业后,26岁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巴顿作为潘兴的副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以旅长的身份参加圣米耶勒战役和马斯一阿贡纳战役,但战绩平平。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54岁的巴顿晋升为准将,终于跻身将军之列。随后受命组建美军第一支装甲旅。第二年,美国参谋部改组,经马歇尔提议,巴顿晋升为少将。

珍珠港事件以后,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参与指挥了北非登陆战役,升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在二战中战绩显著,1944年59岁时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巴顿出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在1945年12月,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几天后伤重不治在德国去世,具体死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有人说巴顿为战争而生,又因战争而死。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人,或者说一位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然后才是其他,巴顿将军称得上是伟大的将军,但却不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军人,他不懂得政治,他当众宣扬自己的反苏言论,甚至说可以联合德国打击苏联,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这就注定了他只能在战场中的胜利,战争结束后也只能谢幕退场。

而巴顿之所以没有晋升五星上将和他当时的职务有关,巴顿最高的职务只是集团军司令,不是战区司令,也没有进入美军的中枢核心决策层。美军晋升五星上将是要有一个硬性指标,那就是必须担任过盟军战区一级的指挥官职务。巴顿显然没有达到这个门槛。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4)


1944年美军晋升第一批四名陆军五星上将和海军五星上将的时候,巴顿军衔仅是三星中将。而四名陆军五星上将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阿诺德,注意到了吗,这四人中,马歇尔是陆军参谋长,美军没有陆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就是陆军最高军职。阿诺德是陆军航空兵司令,等于是空军司令。麦克阿瑟是太平洋战区的,在欧洲战场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一人。

巴顿1945年4月才晋升四星上将。当时美军在欧洲战场共有12个集团军和3个集团军群,这些集团军司令不仅仅只有巴顿,这些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都没有授予五星上将,后来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成为五星上将。而当时布莱德雷和巴顿一样也不过只是三星中将,他晋升四星上将时比巴顿还晚。但布莱德雷在1950年晋升五星上将。我们只能说,巴顿如果不死或许有可能晋封五星上将,但不是绝对的。

但就凭巴顿的职务、性格、为人、作风,以及与同僚的关系,晋升五星上将基本上不可能。巴顿没有晋升五星上将也不足为奇。巴顿在美国名声不算太好,名气大主要和后来那部电影有很大关系。这就有点像德军的古德里安,他就比很多德国陆军元帅出名,但最终军衔也仅仅是上将一样。

巴顿的资历还是很老的,1941年巴顿成为美军第一个装甲师少将师长的时候,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才只是中校。当巴顿受命在北非战役中担任第10军军长时,布莱德雷是他的副军长,当巴顿担任集团军司令进攻西西里岛时,布莱德雷是他手下的第2军军长,是他的老部下。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5)


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成为了盟军欧洲远征军总司令,布莱德雷则升任美军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登陆的美军,而巴顿虽然也是集团军司令,但却被雪藏起来,作为预备队。而要注意,布莱德雷和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他们俩比巴顿整整低了六届!

简单点说,巴顿的这俩位西点师弟之所以晋升迅速后来居上,艾森豪威尔靠的是马歇尔的赏识和器重,而布莱德雷凭借的是艾森豪威尔的提携,美军的裙带关系也很厉害。但是就军界资历而言,巴顿仍然是欧洲战场最老的一个,这是他名声在外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在军队里不是资历老就一定能够职务和军衔高的,至于名声盖过布莱德雷等人,实在是美军将领在欧洲没几个能打的。

美军主力深入法国后的1944年8月,扩编为拥有40万兵力的第12集团军群,布莱德雷水涨船高成为集团军群总司令,下辖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巴顿就此沦为布莱德雷的下级。而从布莱德雷到霍奇斯,乃至于后来增编的集团军司令辛普森等人,都是巴顿的学弟,很多时候新闻界也是为巴顿鸣不平的,因为布莱德雷虽无明显的错误,也没有很出彩的表现。

这就是原因之二的能力问题,作为美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巴顿在北非、西西里战场均有不俗的表现,深得装甲作战精髓,成为美军最富能力的机械化兵团指挥官,在北非战场已晋升三星中将。尤其是在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司令巴顿抢在英军之前攻进首府巴勒莫,风头明显盖过了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早已是美国国内的明星将领,人气很高。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6)


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地面部队虽然在登陆海滩站稳了脚跟,但隆美尔指挥包括7个装甲师在内的德军拼死抵抗和反击,实际上盟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法完成纵深突破,战局处于僵持胶着状态。

此时的巴顿,却正在加莱的对面坐着冷板凳看热闹,担任用来欺骗德军情报机关,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盟军战略欺骗计划“刚毅行动”的一部分,为了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目光吸引在加莱,盟军在海峡对面组建了一个只有司令部和无线电通信人员的集团军群,作为影子部队来掩护诺曼底登陆。而这支影子部队的司令就是盛名显赫的巴顿。

可惜前线将领不长脸,艾森豪威尔不得不于8月1日命令巴顿率领新组建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从德军防线的侧翼完成突破,从而一举改变战场形势。客观的说,美军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充足的后勤补给能力,一干将领打得并不咋的,阿登战役更是被德军打得灰头土脸,最后给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师解围的,还是巴顿。所以完全可以说,巴顿是当时美军将领中唯一的亮点,也是美国新闻界最能够吹嘘的代表人物,名声在外自然不足为奇。

可惜巴顿有着跋扈的性格以及一张啥话都敢说的“大嘴巴”,多次被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惩戒,最严重的一次“殴打伤兵”事件,几乎终止了他的军旅生涯。所以这也是巴顿名声在外的第三个原因,爱惹事和瞎说话,通常来讲这样的八卦将军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好奇心,诚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如在公开场合信口评论战后政治格局,以及盟军和苏军会师后的口无遮拦。


巴顿最后被谁打败了(巴顿才只是四星上将)(7)


某种意义上,巴顿的反苏情绪也是美国人刻意包装他的理由,算是第三个原因吧,因为这符合战后美国的政治立场和全球利益。捋一下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晋升四星上将的时间,便知道巴顿是有多么“生的伟大,死的憋屈”:艾森豪威尔1942年连续晋升中将和四星上将,1944年12月升五星上将;布莱德雷1945年3月晋四星上将,1950年晋升五星上将。

而巴顿比曾经的部下布莱德雷还晚了一个月,直到1945年4月才晋升四星上将,此时距离欧战结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当年12月便因车祸离世。事实上就算巴顿没有过早去世,将来也没有可能得到五颗将星,他只是一员善战的骁将,却是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夫,难以成为陆军参谋长或者参联会主席这样的军政大员,而当不上这样的顶级军职,在和平年代要想晋升五星上将基本没有可能。

加上巴顿的行为让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十分头疼。虽然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绝非一个合格的军人。对于一个统帅来说,能力是一方面,为人处世也是很重要的。巴顿显然是一个情商欠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