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08 节的作用2

上一堂课讲到写"口"字,在印刷体中,最常用的宋体和黑体,"口"字是这样的。如果你照印刷体规规矩矩地写"口"字,这是书写,不是书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

小学生默写,写成这样可得一百分,但书法老师可能给他不及格。为什么呢?没有圈。

书法是手写体,是运用手腕来写字,手腕一动,就产生了大圈、小圈。大圈讲到底就是使转,小圈是调节笔锋去配合大圈。

真书、行书写"口"字是竖笔势的变化,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

这是"使"。"使"是折线,小圈都在角位上。这就是上一课所讲的,小圈起着连接线段的作用。但你可以看到,这四根线段中间没有节点,都是直线,缺乏表现力。

今天这堂课要讲线条中间加节点,使线条产生一些变化,增加线条的表现力。

3.2分节

这里编号还是继续上一课,讲节对筋的另外一个作用。上次讲连接笔势,今天反过来,节可以分割笔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3)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早期书写不懂运用手腕,西汉那些隶书作品,九号位一捺还是直挺挺的。这种只是简单线条。

怎样才能使这根线条变得好看一些呢?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4)

如果在它中间加一个暗节点,就会变成弧形,我们现在知道,这是戈势。戈势中间有个暗节点,是因为动了手腕,先左后右。我们也可加明节点,一波三折就是加了两个明节点,这样就把起笔和收笔分开了,形态更优美了。注意这个捺本来是一条线,现在我们加了节点,就把它分割为几节,"节"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竹竿有节的意思。

历史上用节点来增加线条姿态的方法是逐步演进的,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5)

章草中的一捺,是一波两折,中间只有一个节点,手腕来回一次,一左一右。运笔中动了手腕,这个意义很大,其结果就是直线的捺变成了折线的捺,捺笔分成了前后两节。

到后来,写捺笔发展出一波三折。起笔、行笔和收笔各为一节,线条就呈现出曲折的姿态。对手腕而言,右-左-右,写起来很顺手。对笔心而言,向右一弯后再向左一弯,笔锋不会散掉。

王羲之"合"字一捺,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6)

最后挫笔收,收了以后还有一个回抢的动作,所以从头到尾是两个来回。

有没有一波四折的呢?也有的。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及"字的一捺,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7)

就是如此。所谓"一波四折",就是一根线分成四段,一次来回是左右一次,左一段右一段。一波四折手腕要两次来回,左右-左右。

《阴符经》这个"发"字的最后一捺,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8)

来回更多。你看是几个来回?是三个来回,最后出锋是用了揭笔的,所以总共来回三次。一捺这根线条,分成了六节。

一级课程讲中锋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运笔的方向。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9)

毛笔好像一个人走路,他面对的方向就是向前,与之相反的就是往后,两边就是一左一右。无论你写一横还是一竖、一撇还是一捺,方向都是这样来规定的。

回过头来看今天所说的线条形态变化,不管你用暗节点还是明节点,只是使行进方向产生改变,戈势使(行进方向)向右,然后回左,用暗节点,一波两折是明节点,先向右方然后回左。一波三折是先向左方再向右方,然后回过去。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0)

说白了,所谓增加线条姿态,就是手腕在原有方向左右摆动,而手腕一动,就会有新的节点产生。

本来九号位笔势有磔势、戈势和波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1)

磔势是直线,戈势和波势是弧线。"永"字八法规定"磔须【走历】笔",战行右出。结果磔势左右两边产生一连串的节点,以增加动感。用这种行笔方法,磔势就变得很生动了。

所谓"屋漏痕",就是手腕不规则地左右来回振动。这是很好的例子,用小圈去改变笔势大圈的效果。

简言之:

· 小圈节点可以把大圈线条分段。

· 手腕来回越多,节点也越多。

· 节点多,线条曲折也多,形态多了变化。

有人说,《兰亭序》二十个"之"字,皆不雷同。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2)

王羲之用什么手法呢?其实大圈是一样的,只是灵活地变换节点。

你看最后一捺,第一个"之"字捺中缐基本上是直的,没节点。

第二个"之"字,捺笔中间有一个节点,这是弧缐波势。

第三个"之"字捺笔是标准的一波三折,中间两个节点。

节点增多减少,就会使缐条出现不同的形态。你知道这个方法,今后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节点,来创造缐条不同的形态,这不是很难的用笔技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3)

让我们来试试,上一课写的"口"字,缐条中间没有节点,四条边都是直缐,有点单调。如果第一竖起笔加一个节点,这条缐就有曲折了。

两面换起笔只有一个节点。三面换起笔我们也很熟悉了,它比两面换多一个节点,也就是多一次摇腕,所以姿态变化就大一些。收笔处也往往加节点的,如用揭笔收尾,现在这一竖就是两次来回,三个节点。这些节点都不是起上一课讲的连接作用,而是把一条缐分段,左右摆动,增加姿态。

《阴符经》中"口"字第一竖的写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4)

变化非常多。这是两面换起笔的例子。有时候"口"字第一竖是承上而来,两面换的方向就会指向上面笔画的收笔。

这个"要"字的竖,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5)

跟刚才"君"字那个起笔方向相反,因为上面有一横。

这个字"口"部是三面换起笔,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6)

形成一个非常优雅的弧缐,在《阴符经》中这种方法用得最多。

这个"星"字,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7)

上面"口"的框架,一竖起笔,箭头所指处有侧锋角。侧锋角对初学者来说很不容易,平时要多练习。

相比之下,王羲之这三面换看上来完全是暗节点,是流畅的弧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8)

《阴符经》作者的手重,换面时经常有侧锋角,这个"口"字一竖,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19)

开始是方的,收尾是尖的,其实他写了一个面向右的四角点,只是后半部走了弧缐。

"口"字的第二条缐是横,变化的方法和竖一样,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0)

我们可以在起笔处加一个节点,两面换起笔,这条线就变成了折。我们也可以在中间再加一个暗节点,使它变为覆势。是不是好看点?

"口"字的第一笔竖、第二笔横,都有了变化,那第三笔怎么写?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1)

这第三笔是一折的竖,不是单独的一个竖笔。通常就写成斜缐,斜也是一种姿态,它可以把"口"字中间的空白缩小。

你去看古人的字帖,"口"字中间的空白很少用四方形的,往往利用䝂笔的倾斜,把中间的空白缩小。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2)

有些作者,如写《杜甫诗》的这位,传说是张即之,"口"字中间的空白缩得很小,只剩下一个三角形。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3)

其实是属于结字问题,像这样写我们称为紧,反之就是寛,后面还会讲到。

那第四笔横画怎么写?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4)

如果上面的横画用了覆势,下面就写为平直的横势好了。反过来,如果上面是横势,下面也可以用覆势。

这些没有一定的规则,只是随手变换,各个作者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只要记住,竖笔势四根线全部写直了就不大好看。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5)

如果我把这个加了节点的"口"字,回复成竖笔势,可以看到,跟原来的竖笔势相比,只是手腕来回多了㡬次,节点多了几个而已。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6)

这就是小圈改造大圈,节改造筋,用笔改造笔势。

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节点可以把线条分段。

· 善用节点可以丰富缐条的形态。

· 怎样写好"口"字的四条线。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7)

· 上面这个"口"字左下角开口,下面这个右下角开口,这是用笔不同呢,还是取势不同,还是结字不同?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讲座0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28)

· 王羲之这个"足"字上面"口"的第一竖,起笔是两面换,还是三面换?试写一下。

图文内容有视频示范:请观看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8——节的作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