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吃牛黄解毒丸有效吗(上火吃牛黄解毒丸)(1)

说起牛黄解毒制剂,相信小伙伴都不陌生!

牛黄解毒制剂,包括牛黄解毒丸、牛黄解毒制剂、牛黄解毒胶囊、牛黄解毒软胶囊。

上火、长痘来几粒!

便秘、牙疼吃几天!

说是小伙伴家中的万年常备药似乎也不为过……

但是,万能去火药——牛黄解毒制剂“被踢馆”咯!

3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决定对牛黄解毒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软胶囊剂)修订说明书,增加警示语。

上火吃牛黄解毒丸有效吗(上火吃牛黄解毒丸)(2)

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警示语应包括: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

二、【不良反应】项应包括: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及文献报道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口干、胃不适等;有肝生化指标异常、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报告。

皮肤及其附件:皮疹、瘙痒、面部水肿等,有重症药疹的个案报告(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砷中毒表现。

精神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失眠等。

免疫系统: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闷等。泌尿系统:有血尿、急性肾损伤等个案报告。

此外,有长期使用导致砷中毒的个案报告。

三、【禁忌】项应包括:

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婴幼儿禁用。

3.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项应包括:

1.平素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2.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有连续用药半年以上出现砷中毒的报告。

3.本品不宜与含雄黄的其他药品同时服用。

4.严重肝损害患者慎用;急、慢性肾脏病患者慎用。

5.儿童用药尚无安全性研究资料。婴幼儿禁用。

6.用药后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去医院就诊。

牛黄解毒制剂是一种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状。

因其物美价廉,疗效确切,成为很多家庭的常备药。

这次,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修订,添加警示语: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

此外,有长期使用导致砷中毒的个案报告。

雄黄?那是啥?表示一头雾水!

安啦!我们先来瞧瞧牛黄解毒制剂的成分。

牛黄解毒制剂的成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牛黄解毒制剂的前世今生

牛黄解毒制剂最早载于明代,薛铠在《保婴撮要》一书中首创牛黄解毒丸,当时的组方为: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河车五钱。主治胎毒疮疖,一切疮疡。

我们可以看出,该方并不含雄黄,含雄黄方的牛黄解毒丸始见于一百年后《咽喉脉证通论》一书。

如今,《中国药典》当中收载的牛黄解毒制剂,一般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8味药材组成。

上火吃牛黄解毒丸有效吗(上火吃牛黄解毒丸)(3)

人工牛黄有清热解毒、化痰定惊之功效;石膏有解热等功效;大黄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黄芩具有消除紧张和不安的功效;桔梗可宣肺,利咽,祛痰;冰片常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甘草可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也是常见的一味使药;雄黄可用于痈肿疔疮、惊痫等症。

这8味药材当中,雄黄的药性是比较强的。

上火吃牛黄解毒丸有效吗(上火吃牛黄解毒丸)(4)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加热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砒霜。

说到砒霜,相信小伙伴都了然了!

超剂量或长期服用牛黄解毒制剂,危害不是一点点!

砷中毒

可能会造成慢性砷中毒,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等。

砷中毒一般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变黑等,严重者出现肝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现有砷中毒迹象,需要立刻停药并进行治疗。

成瘾(药物依赖)

长期服用牛黄解毒制剂还会成瘾,一些人长期用药,停药后出现咽喉肿痛加剧、大便秘结等问题,这很可能是产生了药物依赖。

伤脾胃

除了雄黄之外,牛黄解毒制剂中含有的大黄、冰片、石膏、黄芩等成分性凉,大量服用会伤及脾胃。

服用牛黄解毒制剂的注意事项

1. 在服用牛黄解毒制剂时,需要对症用药。

2. 病因明确的情况下,可用牛黄解毒制剂短期缓解症状。

3. 中医讲究“中病即止”,意思是一旦药物起效了就要停止使用了。

4. 牛黄解毒制剂服用时间不应超过3天,切忌过量或长期服用。

5. 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6. 另外,根据说明书修订要求,孕妇、哺乳期妇和婴幼儿禁用牛黄解毒制剂。

药娃温馨提示:

1. 牛黄解毒制剂属于处方药,一些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 在服用牛黄解毒制剂期间,还应注意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 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

4. 部分强心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与该药存在配伍禁忌,不能同时服用。

本文由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乐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