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从2012年到2022年是长沙跨越式发展的十年。十年间,长沙教育实现了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今天,让我们跟随长沙市实验小学唐静老师、浏阳市奎文小学欧阳琼老师,走进孩子们每天上学的教室,探寻十年来小教室里的大变化。

20年后学校教室的变化 非凡十年看小教室里的大变化(1)

(图片来源:麓山国际实验小学)

课桌少了 教室宽敞了

“十年前走进教室,孩子们乌泱泱的一大片,哪一天有几个学生请假,都觉得教室里密度小一点。”回忆起曾经的场景,唐静记忆犹新:“那时候,很多老师都要用‘小蜜蜂’上课,怕后排同学听不清楚。”

十年前,浏阳市奎文小学老师欧阳琼带的班升入了五年级,当时班上有72名学生:“学生起立时,总是碰得前后课桌啪啦啪啦响。我走下讲台互动时,只能侧着身子经过,讲题时弓着背,学生们说我像甲骨文中的‘人’字。”

每个班六十多,甚至七十多名学生,是十年前长沙很多中小学的常态。2016年以来,长沙市开始严控大班额。到2020年底,按照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要求,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已全面清零。2022年底,高中也将全面消除大班额。

“现在班上课桌间距大了,活动起来舒服多了。教室后排还有书包柜、储物柜,整洁又有秩序。”欧阳琼笑着说,“现在我走到学生身边去是现代的‘人’字了。”

灯光换了 教室更亮了

明亮也是这10年里小教室里的大变化。

以前,教室里使用的是普通荧光灯,不仅亮度不够,而且光照不均匀。稍微坐远一点的同学,就难以看清黑板上的部分板书。不仅如此,日光灯管带来的眩光和频闪,也是导致不少同学视力下降的一大“罪魁祸首”。

“到了下雨天或阴天,教室里的灯光即便全部打开,依然显得很昏暗。”唐静回想十年前的教室,依然记忆犹新。

2017年,长沙市开始开展教室照明改造工程。共有372所学校、9432间教室完成照明改造。走进今天的教室,不仅亮度更充足了,而且灯光柔和,没有闪烁和眩光。

2019年,长沙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为全市中小学生建立了视力健康档案,开展了预防学生近视专项行动,通过推进“体育、艺术2 1”项目,加强手机管理,保障学生每天户外锻炼的时间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学生健康水平。

20年后学校教室的变化 非凡十年看小教室里的大变化(2)

(图片来源:长沙市实验小学)

黑板干净了 教学更智慧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曾经是老师的象征。

但对于唐静、欧阳琼老师等很多老师而言,粉笔带给她们的记忆是“一支粉笔两手灰”,下课后经常是衣服上白茫茫的一片,手指皱巴巴的。

十年间,黑板实现由“黑”到“白”的华丽转身——长沙市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室已经装配了触摸式电子白板。电子感应笔轻轻一点,课件、视频就出现在电子白板上,老师用手指直接在液晶屏上写板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

不仅如此,长沙市实验小学还用上了智慧课桌。不少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平板进课堂,开展智慧课堂教学。

这一转变,得益于长沙市近年来智慧教育的大力推进。2019年,长沙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长沙建设了市本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8个、培育区2个,未来学校60所。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新基建,建设智慧校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走进今天长沙市中小学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托大数据、智能化,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教师精准点评、学生分层练习。

“我能清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便于给每个孩子以个性化的指导。”唐静说,智慧教育让老师教得更精准,也让学生学得更精准。

(一审:黄京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

[责编:孙燕飞]

[来源:三湘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