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它以真实生活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者艺术形式。

今天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张以庆,应该很多人都看过他拍的《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总是能用猎奇的题材拍出打动人心的影片。但是张以庆在采访中说:既然这样,那就来一个普通的,谁都可以拍的,普通的题材照样可以拍出出彩的东西,我强调的是片子背后的东西。

张以庆说的这个普通的题材就是《幼儿园》,他以全托的孩子为拍摄对象,看似是讲的在幼儿园孩子发生的故事,实则是借助孩子的世界影射出社会的所有问题。

三次观影,都是在不同的阶段,给我的感受也是每每不同,从孩子本身的问题上升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再到现在社会的问题,从孩子身上看到了现在的我。

现在儿童的思想已经超乎了我们想象,他们被家庭、被社会催熟,看似是“小大人”的背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能让张以庆感觉: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已经死了。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

01、孩子不仅仅是要独立,更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

“独立”这个词已经被我们用滥了,不少文章直言说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这样长大后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现在还有不少全托学校,也经常在跟父母说“全托的孩子独立能力好”,的确,全托的孩子在独立能力上面是有优势的。

但是孩子较小的年龄,过度要求独立,更多的是坏处,就像这部影片中的孩子一样,被家长丢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看到孩子的哭喊,大叫着妈妈,求着妈妈不要走,这样对他们的发展真的好吗?

我们不能把一个完全没有准备的孩子投入到属于他的小社会,这无异于就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的人仍进了泳池,开学第一天,影片中的孩子意料之中的各种哭闹,眼睛委屈巴巴的看着窗外,含着眼泪在餐桌上吃饭。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2)

第一次离开妈妈入园的孩子

也许在我们看来只要顺其自然,时间长了就好了,但是却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有的孩子长大会慢慢改观,学会自我安慰,但是有的孩子就不会那么幸运,有可能过早的独立,带给他们一生的创伤。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记录孩子们游玩嬉戏的场景,更多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拍摄,没有他们的笑容,展现最多的是打闹,换句话说有很多被欺负的孩子,比如片中一个小男孩,他板着脸瞪着眼睛指着女孩做出生气的样子说“莫挨着我坐”,然后转脸就对另一个男孩做出捉弄人的笑,而后又板着脸对着女孩,这样的“变脸之快”不禁使人一惊。

那个女孩前后都没有抬过头,一直在桌子上趴着,难以想象这个男孩是第几次欺负这个女孩子了,她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就被这样的指责,调侃,那个男孩一面笑嘻嘻,一面看到女孩又摆出厌恶的表情,真心为女孩心疼。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3)

男孩在训斥自己的同桌

男孩的行为来源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学校和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相比最可怜的就是女孩,没有人能帮她,她只能依靠本身的自我保护,没有人教会她们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

如果以后还有人欺负女孩,她很大几率还是会忍着,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因为我们知道,告诉老师和家长都没有用,她们只会觉得是孩子之间的打闹,过段时间就好了,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中有很多很多,他们不得不被迫接受现实。

哭了没人抱、摔了没人扶,冷了没有盖被子,被欺负了没有人帮,想回家了没有人理,这种独立,是在无助和绝望中站立起来的,一方面会给他们带来坚强,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怨恨和冷漠。

我大学同学,毕业后被人骗了2万,而且还是高利贷,最后不得已告诉父母,才还清了这些钱,事后他父母骂他,现在越来越管不了了,缺钱为什么不跟我们说,有事情也不跟我们商量?我同学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知道,说了也没用,他们只会出事的时候让你商量,没事的时候让你独立。

他从小就很少住家里,家里也没有他的房间,回家就住在储物间,满屋子的杂物,一张他爷爷奶奶留下来的破床,没有床,也没有房间,是因为他父母说,反正他住校不需要房间,大学毕业出去工作也不需要回来住,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

父母的教育真的很奇怪,一方面要求你独立,另一方面又要你多找他们商量,我想说二者不可兼得,当一个人习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拿主意的时候,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解决。

片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射有很多的场景,例如里面有个小男孩在摞凳子,小小的身躯,连搬动凳子都很费劲,还要摞到另一个凳子的上面,可想而知有多麻烦。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4)

独自一个人在摞凳子

他其实很痛苦,可能是幼儿园老师想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所以没有人帮他,但是我认为,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帮助,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帮助他,那么他将来长大了也不会去帮助别人,难道这个年龄教会孩子互相帮助不比学会独立更好吗?

像摞凳子、穿衣服、系鞋带、被同学欺负,这样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幼儿园对他们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不小心就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阴影,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是家人的爱护,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独立。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5)

马玉兰在偷偷看门外的世界

02、童年折射出成人的欲望,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已经死了

我们从小会用的句子就是,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对这句话我们也是毋庸置疑的,成人眼中的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但是记者在经过很长时间近距离的观察和记录后才发现,这个观点只是一叶障目,单单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而已。

幼儿园中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通过镜头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孩子各有各的性格特征,这些小小的人儿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孩子的单纯可爱,相反看到更多的就是成人世界的言论和思想。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6)

在看着别人摞凳子的男孩

片中老师叫的名字次数最多的就是马玉兰,老师叫她不是因为她表现优秀,而是经常捣乱,“马玉兰又用手拈着吃,不讲卫生” “马玉兰,你又在害人了” “马玉兰,快点吃啊” “马玉兰,你在干什么啊” “马玉兰,你又在玩水”。

之前看评论,有很多人都在抨击这个老师,她没有做到合理的引导孩子,一直都是在语言暴力,没有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甚至还在班级直接骂孩子是神经病,这无意中就给孩子带来了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初的时候就是模仿,模仿大人说话做事,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如果这时候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那么就会影响到孩子和周围的同伴解决其他问题的方式。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7)

老师在批评班里某个男孩

而且对被批评的孩子来说,会始终是一道坎,会一直芥蒂,她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会说他是胖子,是神经病,她会感觉到无助和无奈,慢慢的她的思想便不再像孩子一样单纯快乐。

里面最直接反映这个问题的一条主线就是采访,这条主线主要是由心算、对日本的印象、关于爱、对家庭和金钱的认识、对足球比赛的看法等问题组成的,被采访的就是这些孩子。

片中,记者问一个小男孩:“警察是干什么的呢?”这个男孩却说出了我们都很惊讶的答案:“警察?交警也可以收蛮多钱的,我的干爹他是交警,他收那个车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小男孩脸上一脸的骄傲,后来记者又问他:“如果你收了这些钱之后,是交给你们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他说:“交给领导也分一点,都分一点”。“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啊?” “不分?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时候镜头戛然而止。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8)

记者采访男生:自己收了钱不分给领导行不行

看到这里大家会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但是我觉得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交警、分钱、给领导,这些句子和想法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大人的影子,我们大人的世界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14个月,导演张以庆说这14个月很煎熬,从拍摄第一天开始压力就非常大。

其实从影片出来的时候就受到过很大争议,原本纪录片是记录真实的事件的,但是这个影片里面有采访孩子的成份,让观众觉得是在人为的引导孩子说出一些问题,后来有记者问张以庆为什么要安排采访小孩子?提问还有引导式语言。

张以庆说:孩子总得引导吧,还是有人指责—你为什么总问跟大人有关的问题,不问孩子的问题?可是你们只之其一不知其二,问孩子的事情,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孩子一听国际问题就很兴奋,一听他们班上小孩子的事儿就觉得没劲。

问他很孩子化的问题,比如说,问他班里跟哪个同学好,他想一下,说:“女的?”他自己就会往男女关系上扯。他们现在接受的都是成年人的东西,为什么说14个月是在煎熬,这就是煎熬。

确实,我们在看片中采访部分的时候,孩子说出的答案都让我们很震惊,比如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这么高?”孩子的回答居然是“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乍一听,觉得很好笑,他把与自己有关的都说了一遍,而我们以为他会说:“我吃的多,能长个”。

但是他没有,他的回答有点像成人世界的“官话”,说的很全面,就像别人在问你:你为什么工作这么优秀?你会把你的上级都说一遍,说道最后,这件事其实跟你没任何关系了是一样的,这就是成人化,他们已经完全渗入到孩子身上去了。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9)

记者问孩子:为什么长这么高?

再比如记者问孩子:“什么时候你会说我爱你?”孩子回答:“不知道” “说过没有” “没有” “听过妈妈说我爱你没有” “没有”。当记者问孩子问这些孩子问题的时候,他们表情都很淡定默然,觉得很正常的事情,然后记者问另一个孩子:“什么是爱?”他说:“就是我把你抱着”

最后记者又问一个孩子:“你想对谁说我爱你” 他说:“我觉得那个不好说” “不好说还是不好意思说” “我不好意思说” “为什么” “因为那个很恶心”。

通过影片中采访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普遍对爱的认知不足,并且觉得表达爱是可耻的恶心的,在我们印象中,孩子活泼可爱,应该经常会跟妈妈爸爸说‘我爱你’,但是他们没有,他们过早的接受了一些成人的东西,才会觉得‘我爱你’恶心,‘我爱你’就是把你抱着。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0)

记者采访: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爱你

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和冷漠是我们应该反思的,现在的他们都很早熟,它是家长、学校、幼儿园、媒体、机器、食品、集体催熟的,因为他们满眼看见的都是这些成人的东西,他们太确少关爱了。

张以庆曾在他自己的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穿过幼儿园表象生活,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人类本质的东西,现在孩子生活在一个资讯的世界,他们已经不是哪个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了,他们被公众媒体影响并渗透,今天孩子面对这个社会跟成年人是一模一样的社会。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1)

幼儿园带着孩子们去可口可乐厂春游,竟然是喝可乐?

03、儿童成人化的世界里,或许原型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开头的两行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令人印象深刻,刚开始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当我们看完影片再回过头来想时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导演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就反复强调,《幼儿园》其实是拍给大人看的!”他的受众就是大人,并非孩子,所以里面有很多镜头语言都影射了一些社会问题。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2)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比如第一次孩子睡完午觉起床时,导演着重拍了三个孩子起床的表现,一个孩子在床上衣服一直穿不好,最后气的摔衣服;另一个孩子坐在地上,靠着墙在系鞋带,动作不紧不慢,显得很耐心;最后一个在弄凉鞋的带子,一开始还是很耐心的,但是到最后竟然哭了起来,可能是觉得没办法搞定鞋子。

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个性不同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里也也映射了片头出现的“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

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对孩子来讲就是天大的事情,更何况还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比如想回家,比如与同学有冲突,比如被老师批评,这些对孩子来讲就是现实问题,不是教育问题。

这其实跟我们成年人一样,不同的性格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小见大,对比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是我们成人世界的房子、车子和同事矛盾,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3)

小男孩因为自己穿不进去外套着急,气哭

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他们,你该怎么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呢?里面还有班级的“小霸王”,经常欺负同学,我们上面有说过,面对欺负,女生就是忍着,男生气急了就对打,这些像不像在社会中的我们,被领导或者同事“欺负”,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是隐忍还是回击呢?

我们不止一次说道,现在的孩子从小都是烦恼,他们已经不是我们眼中的快乐单纯的孩子了,里面的孩子一直在说“我在这里好烦”,他们渴望的是出去玩,就像我们一样,想要逃离工作的地方,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对中日历史提问时,孩子们对日本的评价呈现了两个方向,一个男孩说:所有日本人都恨,不管好人还是坏人我都恨,只要打过我们的都恨,对于恨的人,我都要去打他;另一个说:日本人并不全是日本鬼子,日本人里最坏的一种人才是日本鬼子。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4)

记者问孩子:对日本鬼子的评价

同样的问题,得到的是不一样的答案,前者就显得太极端,这两个答案在我们看来,肯定是第二个更符合正常人思维一些,再坏的国家也有好人,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因为我们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才觉得这不是个问题。

但是孩子们不懂,他们不会跳出来看问题,所以孩子的两极分化也影射出我们成年人的一些问题,其中就是社会遗留问题,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日本人,但是他知道一说日本人就是坏人,这就是我们一个民族从父辈开始在一代代人身上始终遗留的烙印。

另一个就是认知的观点,另一个孩子能准确说出日本人哪里不好,所以他就比第一个孩子知道的多,也更能清楚的表达自己想法,就像我们遇到事情一样,不能只分还坏,还要知道为什么好 坏,不能盲目的去憎恨别人,不要轻易被人当“枪”使。

孩子一定要看的十部纪录片(最佳人文纪录片幼儿园)(15)

记者问男孩:对日本鬼子的评价

结语

我们在看《幼儿园》的同时也在看过去的自己,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当我们30、40岁的时候,会觉得童年很美好,但事实并不是,成长路上总是会有坎坷和荆棘,正如影片中的采访,那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灰色的,它并不完美,但是我们的回忆却是金色的,因为童年和青春都是宝贵的。

如果真的让你回到过去,有多少人是开心的?起码我不是,虽然我也觉得童年很快乐,但是我不想再重复一次,希望我们现在能重新认识自己,过去的就不要再念念不忘,审视当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