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六师一〇六团农业生产取得好成绩,职工生产积极性提升到新高度为了解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意愿,更好凝聚各方智慧,近日,该团党委一班人下沉基层单位,参与党组织活动,面向全团开展“献计2019”调研,进一步集思广益,集中民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是谁写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是谁写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是谁写的

据报道,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六师一〇六团农业生产取得好成绩,职工生产积极性提升到新高度。为了解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意愿,更好凝聚各方智慧,近日,该团党委一班人下沉基层单位,参与党组织活动,面向全团开展“献计2019”调研,进一步集思广益,集中民智。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不只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之源,也是智慧之源、谋略之源、方法之源。植根人民、依靠群众、重视群众评价,既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更是一条科学的改革实现路径。毛泽东同志曾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也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都要植根于人民,从群众中获取营养,兵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也要回答好“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

把凝聚共识作为推进改革的前提。人民是改革事业推进的主体,也是改革成果创造的主体。因此,哪些地方需要改,通过改革想要达成何等效果,职工群众最有发言权。问计民需,方能有的放矢;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打造高智商的改革方阵。如果作决策的根子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群众之所想,决策就可能出现偏差,工作的目标和结果就可能产生偏差。兵团深化改革的实践也反复证明,改革意见的征询、方案的制定、政策的出台,都要凝聚社会共识,只有深入实际,实现点面结合、上下互动,回到决策的“原点”,让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群众的实际利益增进同频共振,真正顺民意得民心,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把集中民智作为推进改革的关键。智慧来自群众,经验来自基层。焦裕禄同志经常说:“当工作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他在兰考治理风沙、盐碱、内涝这“三害”的良方,都是从群众中淘来的。正所谓,问政于民,方可知得失;问需于民,方能明方向;问计于民,方能定良策,最终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智慧的有机结合。改革越往后越深入,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在兵团深化改革到了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不论是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还是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都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对一些与职工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改革,如何顺利推进,还要听一听群众怎么说,哪些已经改到位了,哪些还需要加把劲、添把火;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地改,哪些需要慢工出细活。只有充分掌握群众反馈的信息,改革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把汇聚民力作为落实改革任务的保障。改革要有智慧,发展要靠合力。改革的蓝图不论多好、设计多到位,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蓝图转变成实际行动,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群众实践中蕴藏的丰富智慧,文件上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最好的办法是深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在“零距离”接触中收获最为真切的感知。特别是对一些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推进改革创新,鼓励群众大胆探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新的火花,及时收集整理基层鲜活的实践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源头活水。上下同欲者胜。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释放蕴藏于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能把兵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不断开辟新境界。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兵团广大职工群众是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者,在他们中间有很多能够促进发展的智慧有待挖掘。我们可学习借鉴一〇六团此次活动的经验,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群众,让智慧的源泉畅快涌流,让创造的动力持续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