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没有理智(对人工智能的犹疑是不是杞人忧天)(1)

2017年11月16日,一则1000多字的短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刷屏的原因并不是稿子本身有多好,信息多重要,重点是署名“腾讯Dreamwriter”,这是一篇人工智能自动撰写的稿件。

过去,新闻稿都是需要新闻工作者来写的,但现在人工智能出现后,这种格局改变了。2017年年初,腾讯财经开发出自动化新闻写稿机器人——腾讯Dreamwriter。它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用机器人撰写新闻,腾讯并不是开创者。早在2006年,美国汤姆森公司就开始用机器人记者撰写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如今,尤其是国外媒体,都开始广泛使用机器人写作。这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运用。

于是,很多人开始惊呼,记者要失业了。人工智能出现后,很多行业的人都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碾轧人类?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说,人工智能是下一个革命,需要思考5秒一下的人类工作,将被取代。

但事实是这样吗?

人工智能“威胁论”

2017 年4月27日,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通过视频发表了题为《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威胁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威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性自主武器,以及隐私问题;长期威胁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带来的风险,如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不听人类指挥。

这已经不是霍金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早在今年3月,霍金就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

每每提到人工智能,就有很多人忧心忡忡,忧心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持有类似观点的,有很多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如上文提到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还有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克斯·泰格马克、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山姆·哈里斯、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等。

埃隆·马斯克称,AI有着巨大的潜力,也有着巨大的陷阱,可能是人类史上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坏的。马斯克很早就对人类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感到担忧,担心这种技术会被不恰当使用。他还参与创建了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OpenAl,希望能够预防人工智能的灾难性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

霍金和马斯克两位是新技术的恐惧者,同时也是新技术的推动者,前者是物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后者的特斯拉促进了电动汽车市场的繁荣,但因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而被人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获得了2015年的“卢德奖”。这个奖项专门颁发给那些试图阻碍技术创新的人。

霍金和马斯克似乎更像是谨慎的乐观主义者,一方面都在各自领域推动着新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犹疑。霍金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人类或许借助这一强大的工具,减少工业化对自然的伤害。但又担心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无限地帮助,直至被无限地边缘化,甚至毁灭。

那霍金、马斯克们的担忧,到底是先知先觉,还是杞人忧天呢?

人工智能的冲击力

我们对人工智能最熟悉的应用,应该就是手机了,现在的手机已经比20年前的计算机功能还要强大。而随着人工智能和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未来手机将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强大。

在医疗领域,好医院、好医生一直是稀缺资源,很多人都经历过看病难、挂号难。但随着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研发人员将医生的治疗经验变成“算法”后,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智能手机结合,以后大家就可以通过手机给自己看病。

8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徽省卫计委的指导下,由科大讯飞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参加了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测试,最终“智医助理”以456分,超过分数线96分的成绩,成功通过测试。

自2015年,科大讯飞开始着手Al 医疗的产业布局,形成了智医助理、语音电子病历、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三款产品加一个平台。

不仅是媒体、医疗、围棋等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金融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更准确地预测市场走势,并基于深度学习挖掘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如果有强大的人工智能作为后盾,运作起来必然如鱼得水。6月13日,中国资产管理机构华夏基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宣布,双方将就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展开战略研究,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智能化转型。

因为安全,且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人工智能投资平台Wealthfront、Betterment已经吸引了几百万投资者加入,无数人认为在未来的股票交易中人工智能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其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给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可能会逐步消失,比如银行出纳、客服代表、电话销售员、股票和债券交易员等。李开复认为甚至律师助理和放射科医生这样的工作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假以时日,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学会控制如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这类半自主或全自助硬件设施,逐步取代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及许多其他职业。

颠覆还为时尚早

从2012年至今,国内研究院所和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介绍说,中国在原始创新算法方面相对弱一些,但更擅长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因此能够后来居上。在这两年的国际赛事中,前三名基本上都被中国的团队包揽了。

那么,这些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足以颠覆人类的智慧了呢?

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表示,从技术的角度讲,通常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即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方面,机器已绝对超过人类;感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能听会说”,现在感知智能基本上可以与人媲美,在医学影像读片等特殊任务中甚至超过人类;认知智能是指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应用,近一两年,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机器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接近人类。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会彻底颠覆人类的认知呢?其实不然。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产物,有适应它成长和发展的情境。在特定的逻辑及计算能力方面,例如工厂车间流水线、快递包裹运输等方面,人工智能显然已经超越了人类。可这仅仅是在适合它计算的场景下,如果需要它进行感性判断,或者脱离开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自然会无所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