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同行

──营口市史志办追踪“龙骨”纪实

(一)

金 焱

营口百年图志介绍(龙之谜与)(1)

1934年8月8日,滨城营口发生了一件震惊东北的大事件,一农民在营口河北东小街附近之苇塘中竟然发现一体长三丈多、有角两只,各四尺长的“巨龙”,随即向警察署报告。警察署接到报告后,第六警察分署署长率人前往现场。随后,在警察的监视下,“巨龙”遗骨被运到营口西海关码头,然后在西海关门前展出。营口市民听说营口“天龙降”后,纷纷前来一饱眼福,当时“观者塞途”。面对接踵而来的观者,当局只好派出三名警察维持秩序,仅次日就有2000余人参观。看后,市人皆认为此物为“龙”之骨。而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张教授认定此物为“蛟类”(蛟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古代传说中所说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当时,《盛京时报》先后以“天龙降”、“巨龙”、“营川坠龙”、“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龙降酿灾”等为题连续报道了此事。随后,东北各地前来营口观“龙”者络绎不绝,开往营口的火车票价也作了上浮。一时间,营口游人如织,观者如潮。当时营口的“美大”和“英明”两家照相馆将展出的“龙骨”拍成照片,沿街叫卖,很多外地观者为了让家人也能一睹“龙”容,纷纷购买“龙”照,带回故里。后来,该“龙骨”标本由营口县(即营口市)公署转交给位于通惠门街的县立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以为研究生理学之用……

岁月轮回,一转眼时光逝去了70年。在这70年间,营口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战事。如今“龙骨”标本已不知去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使70年前的“龙骨”去向成了人们眼前的一道迷雾。面对重重迷雾,出于研究和考证营口历史的职业需要,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成立了由主任周丛一,副主任王帛、韩晓东,方志科科长李占坤等同志组成的“龙骨”之谜破解小组,开始了艰难的“龙骨”追踪历程。于是,一段尘封70年的历史再次被翻开……

2003年11月8日,“龙骨”课题研究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周丛一主任提出:千百年来,龙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图腾,中华民族一直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手段解开营口“龙骨”之谜,证实营口“龙骨”为何种动物的骨骸,也算为研究辽河地域文化做出了结论,并给了营口老百姓一个交待。

本文选自2004年出版的《营口“龙”之谜》一书

营口百年图志介绍(龙之谜与)(2)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