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但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书以后才从历史书上了解了萧何这个人,也没有深度了解,而后来又再听说“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句话的时候也没有在意。最近想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与“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句话结合起来发现 韩信死了,英布死了,-----死了,那么萧何又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萧何这个人:

为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

萧何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平时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就有刘邦 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因此萧何在沛县当了一个小小的功曹。由于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建秦始皇陵,途中跑了许多人。因无法交差索性把所有囚犯都放了让他们逃生,自己则与死心塌地愿与他生死相随的兄弟逃到芒、砀二山之间避难。沛县县令知道后,拘拿刘邦妻子吕雉入狱,全靠萧何与曹参二人保释出狱,此后便与吕雉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秦二世元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叔侄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也举起义旗;刘邦也伺机而动带领众弟兄融入其中。

主要功绩

第一 抢救文史档案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 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进入咸阳后,萧何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第一时间赶往秦丞相御史府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这些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 成韩信

韩信最初是项羽军中的小人物,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就去投奔他,当了一名小官。萧何在与韩信交谈中觉得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后来萧何听说韩信由于得不到刘邦重用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刘邦,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听说后不知所措 顿时觉得自己失去灵魂一样。过了两天萧何带着韩信前来见刘邦,刘邦此时见到萧何的心情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不知是该生气 愤怒还是该高兴。萧何解释道:“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假如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是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于是刘邦斋戒三日,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第三 贤内助

在与项羽的争斗中萧何这个丞相就是我们现在后勤部长。项羽军队作战骁勇,刘邦十有九输,兵源奇缺时萧何神兵天降;打了败仗缺衣少食时萧何雪中送炭。

第三 败韩信

可以说刘邦汉王朝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血战沙场得来的。刘邦得到天下后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居然不明白功高盖主的道理,居功自傲 目中无人。刘邦早就对他起了疑心。这时陈平等人告他谋反(事实证明韩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确实谋反了),刘邦顺势就先削了他的兵权,然后吕雉与萧何再密谋将韩信诛杀。萧何和吕雉诛杀韩信,很符合汉高祖"固根基"的方略,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对刘邦及汉王朝来说已是大功一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由此得来。

得到善终

萧何与韩信不一样,是很睿智的人。身为丞相刚开始洁身清廉 不居功 不自傲 平易近人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感觉刘邦仍然对头起了戒心。思前想后得出一个毛发悚然结论:问题在于深受文武百官及百姓爱戴! 我的个娘耶!找到根源马上改变策略,终于在刘邦准备对他痛下杀手的时候打消了刘邦的猜疑安度晚年。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