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自古便有“金如皋”之称

那么这个美誉从何称起?

彼时如皋是个什么面貌?

今天,我们跟随

世居如城的“望九”老人、退休教师严昌五

的文字去一探究竟——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1)

▲90年代的钟楼

那时如皋城墙还在,站在郊外会看到青黛色的城墙逶迤连绵,环抱着城墙内鳞次栉比的大街小巷。如果天气好,你的目力又佳,眺望城内影影绰绰的高庙大殿的屋顶和耸立于市中心的四层钟楼,会引发你无穷的遐想。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2)

▲护城河

围绕着城墙的是护城河,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开辟了四座城门,门前分别架起了吊桥,桥板日放夜收。先说北城门。门前墙头嵌有“拱极门”的刻石。北门有相对的两座城门,圈成一个瓮城。据说,这小小圈圈,可以屯兵、屯军火、粮草。万一第一道城门被敌方攻破,还有第二道城门据守。可我小时候看到这个小圈圈内已开了一家贩卖毛竹的商行了。吊桥桥板到晚是被拉到城内这边,可两根龙骨却懒得挪动它。如果晚上城内外人有急事要会面,据说买动守桥的军士,可以从“龙骨”上往来。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3)

▲重建古城墙

当时北门外,“陆陈行”多,就是买卖米面、豆类、植物油的商店。那时粮食买卖计量的器具叫“升”,用毛竹筒做成。一升大约1.5斤。买卖粮食时,升内米、粮可以倒成尖顶。十升叫一斗。斗是木板箍成的木桶。有本领的伙计能向斗内转圈倒粮食,说白了就是让粮食一粒一粒站起来,实际上少给米、粮给顾客。伙计这番功夫如何,是店主考察伙计的项目之一。此外杂货店、酱醋店、布店也不少。一直连绵到毛猪加工厂,大洋桥口。这是与金华火腿齐名的如皋火腿生产的基地。日寇侵占如城前,老板就已日夜雇工转运物资,可是日寇侵占如城后,还是从该厂抢走五千条火腿!

站在北门吊桥口向东看,河北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朝南的河北岸半坎上,一溜儿用旧船篷或芦菲圈成半圆形的“窝”。原来船破了,人丁增加了,无力建房的船民就以“窝”为家了。这里还停靠不少当代人无法想象的专用船:大粪船、草灰船,当然还有小渔船,以及来自里下河地区做小买卖的连家船。北河岸边还有一条做小买卖的街面,不是板房,就是草棚,打制农具的铁匠铺,浇制铜勺、铜盆的,修理用具的和贩卖蔬菜的。这些店铺上不了档次,这条街就被叫成“化子街”了(那时把乞讨的人称做化子)又觉得不雅,就改叫“花市街”了。

北吊桥向西向北的河边,樯桅林立,不仅装载量大,船只也保养得好。其中有两种交通船:一种叫“帮船”,是传统的木船,定期来往于南通、海安、泰州、东台等地。中途也上下旅客和货物。顺风时挂起布帆助航,无风或顶风时,雇用纤夫两三人或三四人,拉纤航行;有时船工撑篙助航。另一种叫“快船”,船主、佣工都来自浙江绍兴,船身狭长、两头翘起,即鲁迅先生笔下的乌篷船,摇动船尾的大橹作动力,航速比帮船快多了。船上有时还有卖唱的、卖香烟、瓜子的,旅途就活跃愉快多了。后来这类船上装上了发动机。人们叫它“机器快”。起航前和到如城后,都“嘡!嘡!”地敲起小铜锣,作为信号。

每到秋冬季节,河面上常常看到漂在水面上的“草立方”。原来是把两条船连在一起,再向船面堆上海北地区特有的红柴草。船主人在这草船中起居,生火做饭。看到这些,真为他们担心。

西城门叫“饯日门”,也有两道门的瓮城。城门不仅厚重,包有厚厚的铁皮、门槛、门枢都嵌在整块石料凿成的凹槽中,而且城门前后都是深深的隧道极利防守。瓮城内锅席店、杂货店、酱菜店有五、六家之多。

西门外的店铺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街中的大(如皋人读成“岱”)圣庙。主殿供奉的大(读成“岱”)圣国师塑像高抵大殿顶部,传说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大圣塑像。香火很盛,因为那时的人们相信死去后要靠大师指引到西方极乐世界。

南城门叫“海阳门”。这座城门是单个的,没有瓮城。1945年9月份,我军围攻据城死守的敌伪军,首先从南门攻进如城,使如皋人民见到了天日,是否与这段城墙的构建有关呢?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4)

▲旧时理发店(来自网络)

“老松林饭店”南首有家时尚的理发店,崭新的理发椅,店堂四壁几乎全是亮晶晶的镜子。冬天烧炉子,热气管向外喷吐热气,连行人都感到暖和。夏季,坐椅上方悬挂一块裹着白布的板子,装上绳索经过滑轮,一个学徒拉放绳索,布板送上阵阵清风。理发男女师傅一色的雪白罩衣,对顾客热情周到。有人享受如此高档的服务。可是庙前和县府大照壁下却是一群呼饥号寒的残疾人和老少乞丐,伸手向行人们乞讨。在县政府西墙外有一条“伸冤巷”,早早晚晚常有人哭哭啼啼,一步一拜高喊“冤枉”,希望一墙之隔的大院内的老爷们能听到他们的呼叫,接见他们,为他们解决疑难。自然他们的希望都会落空。伸冤巷内厕所里多次发生上吊自杀的事件,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5)

▲集贤里古井

八、九点钟以后,分布在巷子里的井台就分外热闹了。那时巷子里大都有水井。供大家洗衣、洗菜、淘米。好像每口井都有一个义务管理人,他们在井边提供一个大木桶(桶底处有一洞口,平时用木塞塞着)注满了水,供人们淘米,饭后,他把淘米水和碎米给牲口做饲料。在井边,人们边劳作边逗笑,邻里之间亲如一家。遇到诸如请工人淘井、清淤,阴历七月半巷口要请或僧或道放焰口,施斋给孤魂野鬼,或者四邻间发生了意外事故,要发动帮扶,自然就落到有爱心、热心,会办事,能办事人的头上。收取钱物,给予救助。事后张榜公布帐目,一文不取,还要受一些无名之气,但这些人总是笑眯眯的倾听、解释。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市井小人物”,可他们就像是现代人群中的“服务大众的志愿者”。

在熙来攘去的街头巷尾,从衣着上可以分成三类人:穿长衫的,穿短打(衣)的,穿洋装的。穿长衫的,除了地主、老财外,一般从事文职工作或商店里的管事先生,读书的学生,那时这些人士都穿长衫。抗日战争前,有礼仪活动还得戴礼帽穿马褂,算是正装、礼服。日寇统治时期,有些长衫客却苦到家了。1944年我在安定小学读五年级,级任导师、语文教员张老师,终年一袭长衫。你怎么也想不到上半年的一天,代张老师来上课的竟是他的儿媳妇:一脸愁苦,可也是一身长衫。这时我们才知道张老师家穷得无米下锅而自杀了。这是那时“教书匠”的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穿短衣的大多是体力劳动者:挑担、推车、打铁磨豆腐的,穿短衣做事才利索,何况少用布能省钱呢!穿短衣也有威风的。那时大财主、大官僚或是有名的医生,律师都有私人的黄包车。车夫都选有力气的年青人。黄包车油漆得光可鉴人。两盏乙炔灯分挂两边,日间是装饰,夜间可照明。车夫一身蓝布短打,褂子上对襟密密排着布纽扣,腰带一束,拉着主人,快步如飞,那精气神比现在开“宝马”的还牛。当然穷得衣不蔽体,冻饿而死的,那时并不鲜见,尤其是冬季。这些“路倒”的尸骸被慈善机构用芦菲一卷,拉到“九顷三十六亩”一埋就了事了。

日寇侵占如城后,首先放火烧毁了紧靠南城门,有几百间房屋的地藏王庙。所以那时南门外显得空旷。大概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吧,设立了汽车站。那时没有大客车,只有轿车和卡车。轿车车主还嫌载客少,在车外设二等站位,人站在踏板上,手抓车顶的栏杆,踏板窄,路不平,车身跳动,这种“吊帮”,一般人是不敢“乘”的。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6)

▲重建的靖海门

东城门叫“靖海门”也设有两座门。内城门和东大街相连,可外城门却朝南开,且城楼建在城墙外侧,像突出的碉堡。东门外有一块大乱葬场,有九顷三十六亩之多。是历代埋葬无地死者的荒场,“九顷三十六亩”就成了荒场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前,由驻军改造成“射击场”,建国后改建成体育场。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7)

▲迎春桥

可以说那时的城里人,是被进城买粪便的农民唤醒的。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加以描述:“噢嗳①声声巷口叫,家家户户马萧萧②。昨夜谁人吃韭菜,留下特别好味道!”(注:①买粪农民的吆喝声。②“马”指马桶,“萧萧”刷洗马桶的声音)。有趣的是如城第一次解放后,著名音乐家沈亚威随前线歌舞团在如城演出了《甲申记》并创作了唱遍苏北解放区的歌曲《别处哪儿有》,歌词为:“千条船,万条船,千条万条来往像穿梭。布朝北唻米向南,朝南向北只报一道捐。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第二段是这样的:“左一担,右一担,咯吱咯吱又一担。大担儿挑,小车儿推,金黄的肥料向城外。不是“四老爹”(注:如城未解放时,群众对共产党、新四军的代称)来,乡下人哪里敢上街,乡下人哪里敢上街!”第一段歌颂了如城南北物资交流的繁荣景象,第二段咏唱了运送肥料时的场景,以那时人们对共产党新四军的敬称,表达了农民翻身的自豪感和对党的感恩热爱之情。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8)

▲护城河

第二波声浪便是卖早点的吆喝声了“洋面馒头熟鸡蛋”“才出炉的烧饼滚烫的!”敲竹板卖糖粥的。这些小贩嗓门高,跑得快,为的是多卖几个,赚点养命钱。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9)

▲大成殿

那时如城居民人数不多,可小学倒不少。比如孔庙朝南开门的是如师附小。孔庙后部向西开门的是迎春小学,规模都不大。各校差不多同时开晨会,唱晨会歌:“先生早,诸位早,早晨起来读书好。努力读书学问高,莫把儿时辜负了。”既励志又进行了亲和的、礼貌的教育。城内到处都能听到这动听的童声合唱。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10)

▲1983年的跃进路

那时的县政府设在城中央,东、西大街像两条臂膀舒展开来。东到迎春桥,西到丰乐桥和向南到闸桥的大街呈丁字形,是城中最繁华的地段。先看紧挨县政府门前的南大街,大门朝东的是最有人气的“陆二爹庙”,清早就烛光摇曳,烟火袅袅,善男信女排队等候给“陆二爹”顶礼膜拜。在这繁华的街上自然是茶楼酒店青睐的宝地,“老松林饭店”一早就开门了,蒸汽弥漫、肉包、蒸饺香味四溢。那时有个“请吃早茶”的习俗。就是争执双方意见不得统一,就请有威望的长辈或地方有头面的人一起到酒楼,边吃早茶,边听取双方意见,然后调解,一般矛盾常常因之缓和。四邻是钱庄,茶庄、布庄等传统老店,也有经营时尚电气用品的专业店,“无线电”里播送着娇滴滴的女声独唱“花好月圆”“夜上海”“疯狂的世界”等流行歌曲招揽顾客。当时还流行一支歌叫《五月的风》。我记得是这样的唱的:“五月的风,吹在树上,枝头的鸟儿放声高唱。假如鸟儿也有知,懂得人间的哀伤。它该低下头来,哭断了肝肠。”歌儿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日伪军的痛恨却又不敢反抗,斗争。这是那时一些小市民的心态反映,难怪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辛亥革命前后如皋有一批年青人出国留学,穿上了洋装,一些有钱的公子、太太、小姐也学着穿西装革履,赶时髦。那时标准的洋派装扮是头顶礼帽(cap),鼻架眼镜(glasses),手挥文明棍(crabstick),叫“三克”装。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曾被文明棍敲打过。听说,那时手杖被玩得花样百出,不仅镶金嵌玉,有一种叫“美人脱衣”的,竞是杀人凶器。如果有人用手去夺这种手杖就上当了。因为你用力去夺,主人乘势一反转,刀就和鞘分开了。手杖就变成了一根能伤人的刺刀了。

夕阳西下,如城主街道上的路灯和部分商店及大户人家的电灯来电了,亮堂堂的。那时如城发电厂规模小,用户也少,电力专门用来照明。供电的时间也很短,一般晚上九点就停电了。在熄灯前一刻钟先断电一刹那后,再亮起来叫“送信”,让人们有时间做好就寝的准备,再熄灯就是真停电了。有的做夜市的,并不受停电的影响,如浴室当时有用“电石灯”的,有用腊烛和煤油灯的。剧场常用汽油灯,亮度更高,富人家办红白大事也租用这种汽油灯,觉得气派。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11)

▲1982年如皋县政府门前的演出

大概是日寇投降后的一个春节,如城曾热火朝天的“闹元宵”。节前就做了动员,除夕前各镇还检查了各店家准备灯彩的情况。那时城内四个镇,每镇都准备了高跷队(每队四位如“唐僧师徒”,“白娘娘、小青、许仙、法海”,“梁山伯、祝英台、四九、银心”,“渔、樵、耕、读”);荡湖船、挑花担、渔夫和河蚌精这类组合,除锣鼓手,拉二胡的,每组一男一女。不少组合是男扮女装,动作夸张,更引人发笑。)元宵节晚上,各队一边演唱,一边向县政府集中会演,整个城区,花团锦簇,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全城沉浸在锣鼓声,欢笑声中。

如皋古城有什么意义(从前的如皋是啥样)(12)

这些都成了远去的历史陈迹,而今如皋旧貌变新颜,不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且是世界长寿之乡,教育辉煌,生态繁荣,获得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全国唯一上榜的县城,继而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我的家乡真正成了“金如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