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存葆先生的《高山下的花环》让人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书中主人公梁三喜的原型是威宁县海拉乡新村大坪子组的王发坤烈士出于对英雄的敬仰,笔者于2017、2019年的烈士纪念日两次前往探望了烈士的遗孀、优秀共产党员李金花在素有“小西藏”之称的海拉,一个二十六岁丧夫的女人,在海拔3000多米的恶劣生存环境下,独自一个人把烈士的两个遗孤抚养成人,真的令人钦佩在我给农工党在义龙新区扶贫项目做技术支撑的五年时间里,烈士遗孀的坚强给我凭添了用“心”帮扶的无穷动力当年壮士的转身被载入了史册,而这位伟大军嫂的人生更让人泪奔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乌蒙山在哪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乌蒙山在哪里(向高高的乌蒙山)

乌蒙山在哪里

前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存葆先生的《高山下的花环》让人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书中主人公梁三喜的原型是威宁县海拉乡新村大坪子组的王发坤烈士。出于对英雄的敬仰,笔者于2017、2019年的烈士纪念日两次前往探望了烈士的遗孀、优秀共产党员李金花。在素有“小西藏”之称的海拉,一个二十六岁丧夫的女人,在海拔3000多米的恶劣生存环境下,独自一个人把烈士的两个遗孤抚养成人,真的令人钦佩。在我给农工党在义龙新区扶贫项目做技术支撑的五年时间里,烈士遗孀的坚强给我凭添了用“心”帮扶的无穷动力。当年壮士的转身被载入了史册,而这位伟大军嫂的人生更让人泪奔。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

致敬 向高高的乌蒙山

公元1979年

中越边境线

潮湿难捱的季节

战火

点燃了烽烟

本该转业回家的你

走向了战场

留下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在炮弹落下的刹那

你推开了战友

自己却闭上了不甘的眼

化作了山脉

长眠在屏边

从此后

你再也回不到生你养你的乌蒙山

千里之外

有一双期盼了四十年的眼

她努力地想透过重重迷雾

望眼欲穿……

堂屋墙上的正中

悬挂着你刚毅帅气的照片

从柜子里

她捧出一枚枚军功章

不知擦过多少遍

金光闪闪

一张烈士证明

被岁月侵蚀的陈迹斑斑

送得丈夫走

不见亲人还

那个当初自认为配不上你的女人

为你守着贞洁

守候了你整整四十年

梦中 你说冷

她怀揣省吃俭用的一千五百元

寡母牵着孤儿

千里迢迢来到你的墓前

一句

“吻你 但不惊醒你”

道出了多少烈士遗孀无尽的辛酸

在无数个漫漫难熬的长夜里

她的泪

会不会流干?

你毅然决然的走了

却给她留下了一千四百元的欠账单

隔着那么远的时空啊

她念念不忘的用了十一年才了却了你未完的心愿

二十六岁丧夫

一个柔弱的女人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她穷尽了一生诠释了爱情

海枯石烂心不变

满脸的沧桑镌刻着岁月的无情

烙下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连小鸟都望而却步的乌蒙山

陡峭的令人生寒

那满头随风飘动的白发

见证了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风雨飘摇的旧屋

倾听了多少对丈夫无声的绵绵痴缠

那条善解人意的看家狗

寸步不离的跟着你

陪你走过孤苦伶仃的长路漫漫

当年的那场战争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

已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千百个王发坤式的英雄

却永远的长眠在异乡的烈士陵园

这一生的阴阳两隔啊

仅仅在壮士转身的那一瞬间

我们所走过的路

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南疆的红土

是英雄儿女们的热血所浸染

时势造就了英雄

他们的人生真的如初见

她是多么的不幸啊

一个人独自燃烧着跨世纪的爱情火焰

而她

又是何其的有幸

无数个王发坤换来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也正是有这些英魂安睡在祖国的边陲

才映红了

高山下的花环


作者简介:宋华兴,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驻万峰林街道瓮本村扶贫专家。

从事研究多年,他除了将研究多年的产品带到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他还深深缅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并出资修建了驴叫村烈士林园的围墙、桥等设施,他的事迹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多套栏目、他的事迹还被香港阳光卫视做成专题片全球播放。


作者:宋华兴

总值班:刘红霞

值班主任:彭忠林

编辑: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