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禁书”这个话题,其实我们不用着急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因为所谓“禁书”的概念没有那么隐晦猎奇。中国传统四大名著有三本都曾是禁书,但是现在各种文言本、白话本、插图本我们一样看得不亦乐乎。

1、阅读一本书,情节文笔都是次要,重要的是看内涵、看思想、看时代背景。

阅读一本“禁书”也一样,除了看它为什么被“禁”,还要看它“为什么”被禁。只有看懂了这些,我们才有底气跟别人说:“这两天,我看了一本禁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文(手把手教你怎么阅读一本)(1)

既然是个如此正经的话题,我们当然要从《金瓶梅》开始说起了。

这本书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份不祥,自有这本书以来,能见天日的时间屈指可数。但也并不妨碍这本书成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不妨碍它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本书奇就奇在明明没有多少人真的看过,却每个人都会露出迷之微笑。可其实全书露骨的描写连百分之一的篇幅都不到,它被禁真的只因为是“小黄书”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文(手把手教你怎么阅读一本)(2)

这本书被禁除了“色情”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作家格非曾说:“我觉得《金瓶梅》很重要的地方,是作者的大胆描写,对传统小说是一种冒犯,是一种全新的写作。”

这里没有黑白分明的人物、善恶有报的结局。在《金瓶梅》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如无底洞一般的欲望苦苦营生。人物内心的支柱不再是道德伦常,每个人都被欲望支配着。

这本书的“色”不仅是情色,还有对追求物质、权力的大胆呈现,这些都是欲望的一部分,而作者没有对这种欲望发表任何评判。这也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颠覆。

从《金瓶梅》开始,中国的小说开始脱去了传统道德的外衣。抛开“情色”这一点不谈,单从小说的角度而言,《金瓶梅》绝对可以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列。

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但不管是《金瓶梅》,还是《红楼梦》,都彻底地模糊掉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哪怕是再坏的人、也一样有人喜爱、崇敬;哪怕是再正面的角色、也有让人厌倦的地方,就如同《红楼梦》中的晴雯,如此任性娇憨的姑娘也一样让人喜欢不起来。只是相比于《红楼梦》的诗意与悲情,《金瓶梅》却对悲剧丝毫不加掩饰,直白的、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

在此给大家推荐三本读解《金瓶梅》的佳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文(手把手教你怎么阅读一本)(3)

2、早在罗马时期,罗马教廷就成立过一个专门的“禁书会”。

作为受害者,哥白尼一直到临死之日才终于看到《天体运行论》付梓印刷;而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刚一出版便遭焚禁,他本人更是被判终身监禁,并禁止再出版任何作品。

在这本书中参与对话的有三个人。一个叫辛普利丘,是受过教育但有点傻气的人,他是地心说的信奉者;另一个叫萨尔维阿蒂,主张哥白尼日心说;第三个叫沙格列陀,是提问的人。书中三人就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真伪展开了一场辩论。

也正是因为伽利略在这本书中捍卫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反对当时被天主教会支持的托勒密的理论,由此被禁。

尽管书中的一些科学理论已经过时,但它仍然值得一读,书中谈到的科学探索基础的哲学在今天仍然很有意义。

3、在教权之后,国王成为管理图书出版这一权力的行使者。

16世纪,英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出台严格的制度。甚至还专门成立图书管理局。

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的图书走向地下印刷,或是将书稿送到外国出版,再通过走私手段运回。正如尼采所说:哲学家的命运掌握在书商手里。事实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外国出版、印刷的。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中提到:在多元化的欧洲,荷兰成为出版行业的“世外桃源”;而阿姆斯特丹依靠无数杰出的印刷商和出版商,而成为当时“全世界的图书超市”。

4、在攻陷巴士底狱之后,拿破仑时期很快又恢复了审查。

在这段时间被禁的书籍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雾都孤儿》、《少年维特的烦恼》、《红与黑》、《娜娜》等。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的悲惨生活:所谓济贫院实际上环境恶劣、伦敦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艰辛、当时社会现实不公。一个孩子从出生便要在这种龌龊的环境中生长、与一群虚伪残暴的人打交道。狄更斯试图唤起社会舆论来救助那些贫民,却因为触犯政权和教会而遭禁。

很难让人相信,《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现在被普遍推荐给中学生的书竟然也曾被禁过。这大概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禁书了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但是在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却因教会宣称这本书有“为自杀和通奸辩护的嫌疑”,认为这本书威胁到人们的价值标准,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使得多个国家将其列为禁书。在西班牙,各图书馆被禁止收藏歌德等“不体面作家”的作品。

5、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危机。

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经济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这本书详尽的描绘了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的悲惨故事。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被称作是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也是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名著。

但是由于这本书在展现这一特殊时期时太过于透彻,以至于作品一问世便被美国多个州禁止发行。

6、战争期间乃至战争结束之后,这段时间内也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书籍被列为禁书。

被誉为“能够代表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安妮日记》,记录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也是我们读过的关于二战最早的作品之一。然而却在1947年出版时因为对犹太人的正面描写而在黎巴嫩被禁。

7、1961年2月14日,苏联当局派克格勃闯入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住宅,“逮捕”了一份小说书稿。

苏斯洛夫判定它“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这就是《生活与命运》,后来人们称它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 、就在同一年,在《生活与命运》 被禁的同时,著名作家肯·克西的作品《飞越疯人院》也在美国被列为禁书。

精神病院里,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他们改造为柔顺的、规矩的、毫无个性的机器。病人们饱受大护士和黑男孩护工的凌虐,直到不受约束的麦克墨菲进入了疯人院。

疯人院实际上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幅缩影,恰好同金斯堡在其《嚎叫》中的那一声“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相呼应,发人深醒。

《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纽约客》则说此书“预示了大学骚乱、反越战、吸毒以及反文化运动”。

在文学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禁书要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说起因“情色”原因被禁的书籍,这本书肯定不能被忽略。但是比“情色”更引人入胜的,是这本书传奇的抗争之路。

1928年劳伦斯完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关于这本书的争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几年内,在美国、英国和日本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这部名著的法律纷争。

1950年日本检察厅宣布此书为猥亵书籍,对译者和出版商提起公诉。司法与文学开始了第一场较量。这场较量一直到1957年才落下帷幕,判定该书为淫秽书籍。

两年后,在美国再度掀起庭审之争。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这本书列为禁书。1959年,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但是纽约州政府下令禁止放映,随后被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1960年,为纪念劳伦斯逝世30周年,伦敦出版巨头企鹅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的全文版。英国皇家法律顾问琼斯却认为这本书“宣传肉欲,赞扬通奸,语言淫秽”,有“腐化读者心灵”的不道德倾向。同年10月,伦敦老贝利街中央刑事法庭开庭公审此案,拉开了这场斗争的帷幕。

9、关于书籍出版相关的故事几乎伴随着文学史的全部进程,

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看这些书很重要,了解这些书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也一样重要,甚至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些“禁书”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得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

最后提一句,你们知道《达·芬奇密码》也曾经是一本禁书么?这本书由于“对于天主教的不准确表述”而在黎巴嫩被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文(手把手教你怎么阅读一本)(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