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马上就要伴随着假期向我们款款而来。在小编印象中,像中秋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通常与食物和典故分不开。而提到中秋节相关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嫦娥奔月”这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月球上住着嫦娥、玉兔、吴刚,吴刚没完没了地砍树,玉兔累死累活地捣药。嫦娥好像没什么事干,估计整天顾影自怜。

当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仰望天空赏看明月,说不定就跟上面单身多年的嫦娥对上眼了。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但其实在早期的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其实是一个抛弃丈夫的“渣女”,而且还变成一只癞蛤蟆。是不是很颠覆三观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嫦娥奔月”的故事。

“美化版”的嫦娥

一、被仇人逼而服药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范围很广。神话故事要承担传播真善美,人间有大爱的职能,所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进行了一番魔改。网络上有一个版本比较有趣,嫦娥是被仇家逼迫,无奈之下服食灵药的。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1)

后羿在山里打猎,遇到了美丽的嫦娥(故事版本中是“姮娥”),两个人结成一对恩爱夫妻。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一份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有一个叫做逢蒙的人,打算偷走不死药,没想到被嫦娥发现。

逢蒙要杀嫦娥,嫦娥情急之下自己吞服不死药,结果就飞上天,和月亮肩并肩了。嫦娥不愿意离开后羿太远,定居在月宫之中。深宫寂寞,嫦娥想重新返回人间,于是一面让吴刚伐桂,一面让玉兔制药。吴刚和玉兔就这样上岗了。

当然这样的神话总要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后羿听说嫦娥上天,痛不欲生。月母被二人的感情感动,于是允许他们在月圆之夜相会。这些就是“嫦娥奔月”最美好的版本了。

网络上盛传这件事出自《淮南子·外八篇·嫦娥奔月》,但现存的《淮南子》只有内二十一篇,外篇已经佚失;而且《淮南子》外篇有三十三篇,没有所谓的“外八篇”;从行文运笔上来说,此文也不似两汉时期文言文风格。所以《淮南子·外八篇》的来源非常可疑。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2)

《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淮南外》三十三篇。”

小编并非历史学家或者语言学家,仅凭语言风格不敢咬定《淮南子·外八篇》到底是西汉时期作品,还是今人托名伪作。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一个神话故事来说,这篇所谓的《嫦娥奔月》还是很有趣味的,内容也健康向上。

并且其中融合了逢蒙、吴刚等其他元素,算是关于月亮的神话的集大成者。说不定以后也会成为被后世史学家援引的经典。不过为了有所明辨,小编还是简单说一说逢蒙和吴刚的故事。

逢蒙在先秦经典中有所记载,他是后羿的徒弟,向后羿学习射箭,学成之后认为全天下只有后羿的射术超过自己,于是杀掉后羿。

《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吴刚也是神话人物,他因为学仙有过,被惩罚到月亮上伐桂树。月桂高五百丈,每砍一次就会自动愈合。也就是说,吴刚是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囚徒,整个神话中也充斥着苍凉、绝望、无助的凄然况味。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3)

《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二、嫦娥因为后羿出轨,愤而服药

这个说法就更有意思了,不仅将嫦娥窃取灵药的行为“合法化”,还符合现在女性精神独立的优良品质。这件事源于屈原所作的长诗《天问》。

《天问》当中有这么一句:“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意思就是后羿你为什么射杀河伯,霸占河伯的妻子雒嫔呢?瞧瞧,后羿竟然有欺男霸女的恶劣行径,还婚内出轨。正义且好强的嫦娥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服灵药离开后羿。

三、后羿亲自送给嫦娥

相较于前两个版本,这个版本的“权威性”更高一些。此事见于唐五代时期的《墉城集仙录》。其中内容大概如下。

后羿负责保卫黄帝的宫殿,他得到一种叫做“琼蕊之丹”的东西,就是各版本所说的不死药。后羿没有自己服用,而是送给了妻子嫦娥(原文为“妲娥”)。结果嫦娥就飞入月宫,成为司月的女神了。

《墉城集仙录》:“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蕊之丹,以与妲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4)

早期的“嫦娥奔月”——嫦娥窃不死药,是个抛弃丈夫的“渣女”?

说完这些进行过美化加工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现在小编就要揭开这一层层唯美的面纱,还原早期的“嫦娥奔月”。

事实上嫦娥是一个个人私德很有问题的,偷取灵药抛弃后羿的渣女,最后也得到了命运的审判,变成一只癞蛤蟆。

按照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所撰的《灵宪》中记载,后羿向西王母求来不死药,但被嫦娥所窃取。嫦娥是知道服用灵药的后果的,她的目的就是上天奔月成为女仙。为此她还向一个叫做有黄的术士占卜。得到一个吉卦。

这下嫦娥就放心了,也没有抛弃后羿的心理负罪感,直接就吃药奔月去了。结果嫦娥如愿以偿上天,在形体上却发生变化,变成一只癞蛤蟆。虽然古籍中没有详说,但从嫦娥的行径,和变化的动物上来看,这明显是创作神话者对嫦娥的谴责,可以视为对其窃取灵药的惩罚。

《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而成书于更早的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也有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记载,不是所谓的《淮南子·外八篇》,而是内二十一篇的《淮南子·览冥训》。

《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5)

《淮南子》中的“嫦娥奔月”与《灵宪》相比较为单薄,但从一个“窃”字也能看出对嫦娥的谴责的感情色彩。而《淮南子》的记载也不是最早的。现在主流观点中认可的最早关于“嫦娥奔月”的记载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归藏》。

《文选·祭颜光禄文》引注《周易》、《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在《文选》引注的《归藏》中的记载非常简略,真的就只能缩写为“嫦娥奔月”四个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信息。而在出土的竹书《归藏》中确实发现了“嫦娥奔月”的记载,而且里面也用了“窃”这个字眼。

《归藏》:“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

嫦娥奔月是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浅谈嫦娥奔月神话由原始到成熟的演变过程)(6)

小结

最原始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应当出自《归藏》,内容简略,但感情色彩很明确。后来经过历代人的加工、补充、修改,融合一些其他的神话故事,才成为现在这种较为成熟、圆满的“嫦娥奔月”。虽然现在人们认可的嫦娥与最原始的嫦娥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但这正是一种好的演变过程。

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都是这样从简单到丰满,从野蛮到积极,从原始到成熟。现在的“嫦娥奔月”,就可以视为对原始的“嫦娥奔月”的多次加工中的一次,从而流传后世,并成为下一次加工的蓝本。好了,关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最后祝愿大家中秋快乐!

参考文献:《归藏》、《淮南子》、《文选》、《灵宪》、《楚辞》、《汉书》、《墉城集仙录》、《酉阳杂俎》、《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