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1), 2017/9/25,

商南->丹凤->汉庭商洛时代华庭店,109km


早上起来依然下雨,雨势挺大。

昨天秦都商务酒店的老板慷慨地送了一份免费早餐。酒店的电梯极小,大概能装下四五个人,自行车不可能放进去,我从楼梯上扛了上去。今天早餐后,再扛到楼下。

本地人上班时间挺早,我和上班的人同行一段,然后哼着张宇的“雨一直在下,气氛不算融洽”,单骑向武关而去。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1)

今天看到的第一块里程碑是K1263,前面依次是党马乡、试马镇和清油河镇。

清油河是丹江支流,原名柳林河,因其街外河边有十里柳林得名。五代后期,宋朝开国元勋郑恩曾在此住,当时郑恩以打油卖油为生,因他打出来的油清香明亮而远近闻名,人们便将柳林河改名为清油河。

郑恩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传说他青年时与柴荣、赵匡胤结为兄弟,郑恩排老三。三兄弟中柴荣、赵匡胤先后当了皇帝。赵匡胤建宋朝后,郑恩继续追随赵匡胤,为宋朝鞠躬尽瘁,屡立战功。

郑恩为人朴实,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见了赵匡胤依旧和以前一样叫二哥。终于有一次冲撞了赵匡胤,让赵匡胤这个皇帝很下不来台,赵匡胤就斩了郑恩。郑恩死后宋朝历代皇帝对郑恩的后人都很优待,当地很多地名便是与郑将军的传说故事有关。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2)

吊棚大桥是座旱桥,跨在二座小山之间,今天下雨,山沟里看到有水。


再往前一点是武关河,也是丹水支流。

武关,春秋战国时期先为晋楚界关、后为秦楚界关,春秋名曰少习关,战国改为武关。位于武关河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合称为“秦之四塞”。

关城建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城门城墙基本无存。

武关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有“秦关百二”之誉,就是可以二敌百。吊桥岭大概就是吊棚大桥那儿,还保留古秦楚分界墙一段300米,杜牧的《题武关》:“山墙谷堑依然在”,说的就是这个分界墙,只是原来绵延数十里,如今数百米。

武关并非建于山巅,而是面向东方的山腰处,同样位置但面向西方的关口是蓝田的峣关,在秦岭北麓,只是因为秦国昔日的雄威,不太引人注意。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楚怀王曾经突破武关,一直杀到蓝田,却被秦军击败,从此处于守势,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一路上好多点标示武关,第一个标识牌指示要离开国道,那个可能是前往关口?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3)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4)

武关水(河)

再向前一点是武关村的标牌,显然是旅游标识,上面有商於古道的标示,古道或许在这个方位,但未必是这条路。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5)

K1288碑的前面有一个宣传棚,可以勉强躲雨,在此休息补血,宣传牌上有武关简介,写得还行,旁边是廉耻法制教育栏,错别字连篇,不忍卒读,反正这个地方一般也不会有人停留,更不会阅读这些内容,就不会有人上心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在这儿竖块牌子呢?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6)

把驮包里最后几块面包吞了下去,好像还是在合肥买的。对面山谷中流淌的还是武关水,水绕着一个小山包绕了一个优雅的弧线,山包上有一座仿古建筑,可能是座庙宇,河对岸应该是武关村,村后的群山在云雾中隐隐绰绰,那应该就是少习山,古武关就在那个方向。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7)

再向前是武关隧道,过隧道,雨势明显减弱,前面是资峪岭,海拔比武关隧道高,隧道也要长很多,这二个隧道里的灯光非常明亮,路面质量也不错。在这些隧道和那些大桥修好之前,前人只能从山岭翻过去,艰难可想而知。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8)

骑行国道214(骑行312国道23武关)(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