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票票好用还是猫眼电影好用(一文详解猫眼与淘票票的电影在线购票终极之争)(1)

这两天突然很多媒体都在发两家电影购票网站的公关新闻,我们也来简单谈一谈中国电影在线购票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这方面的洞察。

电商真正的大范围介入电影发行还是在三年前的国庆档,猫眼借助宁浩新片《心花路放》正式加入了这个游戏,这是在线售票第一次真正对行业展现它的威力。

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发行--影城--排片的B端传导链条,而是通过票补(预售)--购票环节率先撬动C端观众,从而提高影城的上座率和收益,促进或提前让影城排出对该片的场次,这样才有了提前多天的场次预售,改变了过去只有提前1-2天才排片的情况。

淘票票好用还是猫眼电影好用(一文详解猫眼与淘票票的电影在线购票终极之争)(2)

紧接着,借助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巨大人口红利,便成为了电商获取用户的最快方式。另一方面,则是电影片方日益把电商作为宣发的重要渠道,各种合作票补、联合宣发、甚至独立宣传成为常态。

对于大文娱或者说是泛娱乐领域来说,阿里和腾讯两家都是同样的极其看重,并且逐渐形成了旗下的两大文娱生态集团。而电影的高频消费、低客单价、影响力强的特征使得其成为文娱领域的最重要一块阵地之一。

因此,两大巨头对峙的格局想必要持续一段时间了。

在线售票的发展

四年前,美团猫眼跟百度糯米加入了电影售票的行列,谁也未曾想到能够发展的如此迅猛。紧接着阿里影业的成立,随之诞生了淘票票。以及加上微影时代打造的微票儿(于2016年改名娱票儿),形成了四大天王的格局。通过一轮轮的烧钱、抢流量、抢用户,曾经的四大电商都有着较为稳固的流量和占比。

短短几年时间,如今在线售票已经达到近80%的份额,彻底将影院会员制击溃,同时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影城和片方,改变了电影发行的游戏规则和观众的购票习惯。跟打车、送餐、共享单车等等一样,互联网 的介入,把一切都改变了,电影也不例外。

几大电商的发展手法,无外乎捆绑热门大片宣发,做低价票、大档期促销等,如今的百度糯米已经停止了烧钱,然后迅速掉出了第一梯队。这也间接证明了电影票务是一个金钱游戏,不烧钱,不做低价票,不捆绑大片发行,基本都是死路一条。几年间,猫眼靠着老牌的用户优势,一直占据头把交椅。

淘票票好用还是猫眼电影好用(一文详解猫眼与淘票票的电影在线购票终极之争)(3)

随着百度糯米的退出,随着猫眼与娱票儿的合并,随着淘票票持续的砸钱投入,经历了三年的电商大战之后,终于尘埃落定,猫眼与淘票票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新猫眼VS淘票票之流量入口

用户就是流量,也是决定互联网企业能否变现的最关键一环。如今独立的电影票务APP已经很难存活,要么被并购,要么被淘汰。在APP活跃用户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借助超级APP的流量红利,增加更大的购票入口,几乎是一个必然。

新猫眼方面,它的入口主要有:猫眼APP、美团APP、大众点评APP、微信小程序、娱票儿APP、格瓦拉APP、微信钱包、QQ钱包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矩阵格局。

淘票票方面,主要入口包括:淘票票APP、支付宝APP、蚂蚁金服、口碑APP、高德地图、大麦。可以说支付宝这个巨大流量入口,是淘票票的很大加持,也是它能够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同时,在阿里大文娱的体系下,优酷跟UC的流量,也是对淘票票的一个资源补充。

两大电商在入口方面不相上下,基本都占据了最头部的资源,也是其他竞争者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它们很难被赶超的重要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电商的竞争也是流量和入口之争。

猫眼VS淘票票之占比

自今年以来,阿里影业在高层上有所调整,在定位方面有着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是往服务型、平台型发展。它的优势在于资金跟大文娱生态平台,也证明了自己在开发项目上并不擅长,未来会减少主控项目,更多的参与平台式、资金式的基础设施服务,因此这种转型也是一种必然。

淘票票好用还是猫眼电影好用(一文详解猫眼与淘票票的电影在线购票终极之争)(4)

转型之后,淘票票作为一个平台,它将承载更多的使命,每年10亿的烧钱量,这也是它在市场占比上扶摇直上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暑期档跟《战狼2》的联合发行合作,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让它一度在占比上超越合并之前的猫眼和娱票儿,暂居首席。不惜成本的争抢用户和打造基础设施服务,是淘票票目前的主要策略。

而猫眼方面,一直是稳扎稳打,它有着先发优势和群众基础,猫眼是最为老牌的电商票务平台之一,前期凭借美团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先发的优势是它巩固地位的砝码。而此外,和娱票儿合并之后,新猫眼在市场份额上更进一步,根据易观的暑期档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其合并后的占比已经达到半数。过去三年里不断有人想挑战它的地位,但毕竟一味的砸钱并不是办法,需要强大的后劲和宽广的基础。

今年国庆档猫眼独家发行的《羞羞的铁拳》,不仅创造国产2D电影纪录,更是内地首部20亿 的2D电影。根据片方相关人士提供的数据,猫眼在网络出票占比上,达到了稳定的60%,证明了它依然是观众基础最广的票务平台。在与后起之秀淘票票正面厮杀当中,猫眼在烧钱上相对保守,但强大根基让它不落下风。

真相,都要借助优秀的电影

经过这么多年“内容为王”的洗礼,大家终于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再大的卡司、再大的IP、再大的宣发和渠道,都是靠不住的,最终还是优质的内容取胜。

票务平台流量的扩张,成长与发展,与其有最大关联度的,依然是好的内容。没有《战狼2》的57亿票房,何谈淘票票在今年暑期档的崛起和反超。同样的,没有同为国庆档的《心花路放》和《羞羞的铁拳》这类的影片,猫眼也很难在市场上打开局面。

而对于真正了解电影市场的人来说,大家都明白渠道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日渐式微,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加成甚至票补的多少都不及口碑的扩散来的更为有效和直接。

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英伦对决》为例,除了《战狼2》外,这两部片同样是近期淘票票深度参与的大片,但却没有成功。这个例子对于猫眼来说同样如此,《羞羞的铁拳》之外,其今年的《大闹天竺》同样在负面口碑的作用下无力回天。

再举一个今年春节档《西游伏妖篇》的例子,这部电影甚至同时包含了猫眼和淘票票两大平台(还有众多院线)的助力,但依然高开低走,最终被《功夫瑜伽》反超。

作为关注了电影市场十年的我们来说,其实上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不过绝大部分人只记住了成功的案例。宣发起的作用在大部分时候是锦上添花,决定最终影片市场表现的还是影片自身作为商品属性的卖点以及口碑的圈层传递,在当下这个信息流高度发达的时代更是如此。

对于高口碑的黑马型影片来说,预排片和票补的撬动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有助于获取一个相对高的起点和口碑的快速发酵。

所以内容方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不用过于迷信线上或线下渠道的力量,极端一点即使有院线的封杀也不妨碍影片的大爆,今年的《摔跤吧!爸爸》既是如此。因为最终的投票权来自于观众,只要观众想看,没人能和钱过不去。

另外从观众的层面来讲,他们并不在乎是在猫眼还是淘票票买票,价格便宜和购票便捷,并且看好电影才是他们最终的诉求。

几年来,电商的崛起极大助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也让行业的各项数据更加透明,激烈的竞争更让观众享受到了实惠,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两大票务平台来说,除了高效率烧钱之外,能否拥有精准超前的市场判断并且选择与好的内容、好的影片合作,同时做好B端和C端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建立更宽广的泛娱乐护城河,是它们接下来能否更进一步,甚至甩开对手的重中之重。

但是,从观众和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希望两强竞争的格局更久一些,毕竟垄断的后果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