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镇,指唐末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割据藩镇,亦称河朔三镇,是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的总称。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一直扮演着藩镇叛乱领头羊的角色,正是三镇的桀骜不驯,给天下藩镇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即一言不合就与唐朝刀兵相见。

如果说唐朝亡于藩镇,那么,也是以河北三镇为首的藩镇,拖垮了唐朝。因为,每次重大的叛乱,都有它们的影子在背后作祟。故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意思就是说,让唐朝变得虚弱的,是藩镇;让唐朝继续活的,也是藩镇。河北三镇强,唐朝弱而不亡;当三镇变弱了,唐朝也就亡了。

唐王朝河北三大藩镇 河北三镇叛乱的领头羊(1)

河北三镇,到底牛在哪里?

河北三镇,都曾参与了安史之乱,范阳就不用说了,曾是安禄山的老巢;成德、魏博二镇,是此后形成的两股势力。后来,平叛战争胜利在望,唐军也把河北三镇给分割包围了,以军事手段完全可以将三镇给灭了。但是,唐军统帅仆固怀恩耍了个小心眼,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就玩了一出“养寇自重”,故意不灭掉它们,而是说服朝廷招降。

就这样,安史之乱的降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三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唐朝平叛的功臣了。张忠志被唐室赐名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都防御使,不久升任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虽然名义上臣属于唐朝,但并不服从朝廷,税收不上缴,自己任命官员和征兵。甚至,三镇的节度使,也不由朝廷任命,而是自传子侄,或部将夺位,都会得到唐朝的承认。

但是,唐德宗即位后,年轻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直对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对藩镇的姑息政策而不满。当他掌权后,就想改变现状,准备削藩。因此,当成德李宝臣死了,其子李惟岳就向朝廷请求即位,自然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绝,不可避免,战争在所难免。

这是唐朝打的第一场削藩战争,民心还是站在唐朝一边的,就算成德联合几个藩镇叛乱,但也不是朝廷的对手。于是,成德有一个叫王武俊的将领,一看情况不妙,就杀死了上司李惟岳,投降了唐朝。到这里,如果不出意外,唐朝的削藩战争将取得胜利。

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朝廷论功行赏,成德的王武俊觉得吃亏了,就与幽州、魏博联合叛唐,还分别称王,整个北方乱成了一锅粥,唐德宗还被赶出了长安。走投无路的唐德宗,只好服软,下罪己诏,承认河北三镇世袭制,才平息了这场长达五年的藩镇叛乱。

此后,河北三镇彻底不服中央,三镇历任节度使57人,由朝廷任命的,不过4人,自立节度使,成了惯例。其中,魏博由田氏、何氏、韩氏、罗氏等割据;幽州由朱氏、张氏、李氏、刘氏等割据;成德由李氏、王氏等割据,其中,王氏掌权时间最长,一直到五代时期。

河北三镇,要么内部兵变换帅,要么彼此征战,打来打去,有它们三个藩镇在,北方在一个半世纪里,就没有安稳过。

可以说,河北三镇,在唐末,一直是最牛逼的存在,不但唐朝怕它们,就连周围的藩镇,也怕它们,最终就形成了河北三镇唱独角戏的场面。

三镇安,天下安;三镇乱,天下乱。

但是,就是这么牛逼的存在,为何在五代时期,却没啥存在感,成了破落户呢?

唐王朝河北三大藩镇 河北三镇叛乱的领头羊(2)

强大的河北三镇,却有致命短板。

幽州镇,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今北京及河北东北部),以幽州为治所,辖区位于长城周边,算是边境地区。从军事实力方面来说,幽州由于盛产战马,可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其机动性可以进行长途奔袭作战,是有利于发动对外的兼并战争的。

但是,由于地处民族杂居之地,边境一直被契丹、奚等少数民族骚扰,这使幽州不得不把重兵部署在北部边境,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这样就有一个不好的后果,兵力大多部署在边境州县,而作为镇府的幽州城,却兵力空虚,一旦边将叛乱,将无法抵抗。因此,幽州经常发生内部叛乱,手握重兵的边将,动不动就杀回幽州,夺取帅位。

一个经常发生内部叛乱的藩镇,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核心势力,不能把幽州拧成一股绳,进而对外扩充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就算幽州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也没办法对外扩展,向北,有强大的契丹人,向南,中间又隔着魏博、成德以及后来的河东集团,根本就没有办法向南发展,更别说问鼎中原。

唐王朝河北三大藩镇 河北三镇叛乱的领头羊(3)

魏博镇,统魏、博、德、沧、瀛五州,以魏州为治所。魏博,在河北三镇中,经济实力是最强大的,人口密度也非常大。根据唐朝天宝年间的数据,魏博镇所辖五州总户数为45.34万户,人口为322万,而幽州镇所辖七州总户数为23.65万户,人口为146万;成德镇所辖四镇总户数为25万,人口为191万。

在古代,户数直接反映的是农业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魏博镇的户数,几乎是幽州和成德之和,这就意味着,相比于幽、成二镇,魏博镇就是牛逼的存在,也就是说,魏博其实具有争雄天下的资本,但为何一直龟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毫无上进心呢?

这就得从魏博的军事构成分析,虽然魏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兵力也强大,特别是魏博牙兵,天下闻名。但是,有意思的是,强大战力的魏博兵,在本土防守战中,是王者;一旦脱离本土作战,就秒变青铜。其原因,除了兵种是以步兵为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魏博牙兵的特点。

魏博牙兵,是世袭制的职业军人,并自发结成了利益联盟,要是对藩帅不满,可随意废之,以维持他们的利益不变,当时人称“长安天子,魏博牙兵”。

人想维持利益,没有错;但如果只想着维持个人利益,他就会变得目光短浅;当一群人只想着维持富贵不流失,那么,这一群人也就变成了鼠目寸光的人,而魏博牙兵,就是这么一群人。

因此,当魏博遭遇外敌入侵,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击退外敌;但是,如果要他们出境作战,就不乐意了,士气低落,王者秒变青铜。因此,虽然魏博具有争雄天下的资本,但由于其特殊的权力结构,使得本镇军人没有对外扩张的主观意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到了唐末,群雄逐鹿,魏博没有任何问鼎中原的意思,只想在朱温、李克用二人之间当骑墙派,成为走狗,在历史中沉沦。

成德镇

成德,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今河北省中部),外加冀州和沧州,治所恒州。安史之乱结束之初,在河北三镇中,成德军事实力最强,拥有七州,继承了安史集团多数的骑兵部队,节度使李宝臣“勇冠河朔诸帅”。

但是,唐德宗削藩,成德首当其冲。成德大将张孝忠有精兵八千,率易、定二州归顺朝廷,让成德瞬间失去了至少五分之一的战力。在此后的战争中,成德又失去了沧州,沦落到了只拥有四州的地步。

因此,相比于幽、魏二镇,虽然成德的政治权力比较稳定,自王武俊开始,王氏都牢牢地掌握着成德的军政大权,持续了百年。但是,由于本身实力变弱,自保尚可,争锋不足。

河北三镇,各自有优势和弱点,使得三镇达到了一个平衡,就算彼此征战,谁也没有绝对的实力灭掉任何一方。

就这样,河北三镇一直蹉跎岁月,在整个唐朝,既没有崛起,也没有衰弱,让整个河北达到了一个平衡。但是,唐朝灭亡进入五代时期,这种三方平衡被打破了,外来势力搅局来了,使河北三镇再也不能维持现状。

河北三镇的没落

唐朝末年,在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中,藩镇中涌现出了许多新贵,其中,以河东的李克用和汴州的朱温最耀眼,到最后,几乎成了二人的独角戏。

朱温控制朝廷之后,就借朝廷的名义来削弱李克用,欲借道魏州攻打河东。

唐王朝河北三大藩镇 河北三镇叛乱的领头羊(4)

魏博

当时,魏博罗弘信与河东李克用关系很好,自然就没答应朱温的要求。于是,朱温就有了借口,以朝廷的名义来攻打魏博,魏博打不过,只好向朱温赔款求和,并保证以后不跟河东眉来眼去,改投朱温。就这样,朱温就收了魏博当小弟,以后有事自然就会罩着点。

魏博的牙兵都是世袭制的,“变易主帅如儿戏”,只要对节度使不满,说废就废,几乎成了魏博的主人。罗弘信死后,他的儿子罗绍威即位,作为新即位的罗绍威,自然震慑不了这帮骄兵悍将,唯有向朱温求援。

朱温接到求援信后,以讨伐刘仁恭父子为名,驻扎在深州,然后派兵装扮成贩夫走卒混进了魏州。结果就是,罗绍威与混进魏州的“贩夫走卒”,里应外合,屠灭了魏博八千牙兵。

朱温不是雷锋,帮了忙,自然要回报,出兵的费用要求魏博承担,罗绍威为了满足朱温的胃口,“所杀牛羊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多年的积蓄,基本耗尽了,家底被掏空了。

自此,魏博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后来,朱温建立梁朝,在晋梁争霸中,魏博投靠了李存勖,最终成了后唐王朝的一部分,魏博军也烟消云散了,成为了天雄军。

成德

魏博臣服于朱温,成德自然也避免不了。成德节度使是王镕,乃唐朝老臣,因此,一直与河东关系好。

后来,朱温得势了,就联合魏博攻打河东,威胁成德王镕与李克用绝交。王镕正犹豫的时候,朱温便兵临城下,从军事上给王镕施压。

而王镕迫于朱温的淫威,只好同朱温讲和,并把儿子给朱温当人质,表示效忠于梁朝。

虽然成德臣服于朱温,但仍然保持着政权的独立性,军事上并不受朱温节制,这让朱温很恼火。魏博都跟我梁朝一起出兵打河东,你王镕却一毛不拔,于是,朱温就想吞并成德。

本来,王镕臣服于朱温,底线是保持政权的独立性,现在你朱温竟然想吞并我成德,那就翻脸吧。但是,王镕知道打不赢朱温,就向河东李存勖求援了。结果就是,李存勖为救王镕,打赢了著名的柏乡之战,全歼朱温10万梁军。

从此,成德就被武力盖世的李存勖吞并,成为了后唐王朝的一部分。

唐王朝河北三大藩镇 河北三镇叛乱的领头羊(5)

幽州

不同于魏博、成德二镇,归附于中原王朝,幽州镇最终落入了契丹之手。

当时,幽州节度使是刘仁恭,向来与魏博不和。朱温自把魏博收作小弟后,曾替小弟去打过刘仁恭。不过,刘仁恭有李克用声援,朱温无功而返。

幽州刘仁恭自击败朱温之后,便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变得更加骄奢淫逸。幽州有座大安山,他便在大安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从民间挑选了大量美女上山,供自己享乐。

有其父,必有其子,刘仁恭是这样的人,他儿子刘守光,自然也不甘落后,竟色胆包天,与父亲的爱妾勾搭上了。但是,这事被刘仁恭知道了,就把儿子刘守光赶到外地驻防了。

刘仁恭整天只知道逍遥快活,不理政事,朱温觉得是个好机会,便派兵攻打幽州城。刘守光听到消息后,便赶紧率军驰援幽州,击败了朱温的军队。

刘守光进入幽州后,便不再想走了,便自封节度使,把父亲刘仁恭给囚禁了。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一看弟弟竟然把父亲给抓了,便与弟弟开战了。但是,刘守文打不过刘守光,就向契丹人求援,契丹乘机攻取幽州的辖区。

刘守光为了找靠山,就投降了梁朝,成了最后一任节度使。后来,梁朝被李存勖灭亡,而刘守光则被李存勖押到雁门祭奠李克用后处死,幽州并入后唐王朝,却最终被儿皇帝石敬瑭出卖,随着燕云十六州并入了辽国版图。

就这样,曾经横行天下150多年的河北三镇,因各种原因,到了五代梁、唐时,彻底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破落户。

五代相关:《五代实力最强的后唐,一度成为盛世帝国,为何昙花一现迅速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