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接着讲借对的类型,首先要明确的是: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反之,为借上。

而借对的类型除了包括借义对之外还包括了以下的几种:

1、借音对。即借同音字来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里的一诗联:

上联:厨人具鸡黍

下联:稚子摘杨梅

“杨”借其同音字“羊”,来与“鸡”相对,即属于动物类对动物类的工对。

判断对联的上下简要方法(浅谈变格论对之借对)(1)

又如李商隐《锦瑟》里的一诗联:

上联:沧海月明珠有泪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两个“行”字为转品,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所以上联中的"景行行止"的语意节奏应为"景行/行止"。

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中的“糺缦缦兮”,“缦缦”是叠音词,而“兮”是语气助词,所以下联中的“糺缦缦兮”的语意节奏应为“糺缦缦/兮”。

综上所述,虽然上联中的"景行行止"的语意节奏应为"景行/行止",但是它在这里借用了其"景行行/止"的外形,与"糺缦缦/兮"相对,这也就构成节奏相应的对仗。

(注:转品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构句时,改变词汇原来惯用的词性。譬如可以将形容词或名词转成动词来使用。)

判断对联的上下简要方法(浅谈变格论对之借对)(2)

3、借声对。即借字的其他声调来与相应位置的字相对。如山东曲阜孔庙棂星门的门牌上的一副对联:

上联:德配天地

下联:道冠古今

上联的“冠”字,在这里应读仄声,而此处是借其平声(即guān),来与“配”字相对,从而达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目的。

判断对联的上下简要方法(浅谈变格论对之借对)(3)

4、借通假字对。即借通假字来与相对应位置的字相对。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但通假字是不能随便乱用的,通假字一般都有被收录的,用字典可查询。

如民国方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之师方地山所作的嫁女联:

上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

下联: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泉”通“钱”,即“钱”借其通假字“泉”,来与“酒”相对,即构成了饮食类与饮食类相对的对仗。

判断对联的上下简要方法(浅谈变格论对之借对)(4)

题外话:“泉”的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文:瑶欢

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