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国风·豳风·伐柯》

1、诗经里的媒人叫伐柯

古代男女谈婚论嫁(七夕还在求国家给你发配对象)(1)

这是诗经里面比较短的一首诗,因为它只有32个字。

伐柯[ fá kē ]现代汉语解释:1.称为人做媒。2.比喻遵循一定的准则。

为人做媒怎么来的呢?就来自于这篇《诗经 豳风 伐柯》。诗经女孩带你先看翻译: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这首诗为西周时期的山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此诗就是一首很简单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伐柯,意思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解释: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你看这首诗通篇描写的是斧把与斧头。斧通夫,你看斧把代表妻子,斧头则代表丈夫,一个成年的男子想要找一个意中人做妻子,就像一把同斧头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斧把一样。

如果斧把过粗、过细,就难以插进斧头眼中,这样斧头就不能使用了;如果砍来的斧把有结疤或对榫有问题,那么这把斧头同样会因为不称手,而变得难以使用;如果砍来的斧把七歪八扭,斧子使用起来一定会非常别扭,所以只有合适的斧头和斧把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完成工作。

这样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个合适的对象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儿。

2 现代人为啥找不到对象?

古代男女谈婚论嫁(七夕还在求国家给你发配对象)(2)

媒人伐柯

妈妈退休后,热衷于串门聊天的她,干起了保媒拉纤的活儿。

某天她感叹,“你说说你们这代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怎么却突然找不到对象了。”

是啊,诗经女孩的表弟小王,90年摩羯男,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妈妈给他介绍了好几个,都不了了之。甚至和他聊过微信、交谈过甚至暧昧过的女生,交往几次后也给他发了好人卡:“你是个好人,但不适合我。”不合适?哪儿不合适了?他相貌堂堂,性格温柔,工作上进,性生活没有,怎么就不合适了?

一晃表弟也奔三的人儿了,眼看对象没找落,家里亲戚都着了慌。表弟见了亲戚也会说:“叔叔伯伯婶婶阿姨,求你们给我介绍个对象吧!”甚至公开在朋友圈里说,让国家给发配个对象!国家也很忙的,好伐?

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现在的90后,大多数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社交一关却难过。表弟找不到对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社交圈子窄,平时人也比较宅,一切交流交际通过网络,而真正见到了女生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那你们说,现在找个对象有那么难吗?难,难的是找个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对象。

这是诗经女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志同道合,三观一致,已经上升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现代人嘴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宁缺毋滥”,也就是不将就的意思,身为90后大多数人都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受尽了父母的宠爱,又怎会将就呢?志同道合,三观一致,已经不仅仅是斧头配斧把的问题,而是两个人灵魂高度的契合。

3、想找对象就来找伐柯吧!

古代男女谈婚论嫁(七夕还在求国家给你发配对象)(3)

媒人伐柯

通过《伐柯》这首诗我们了解到,后代的人经常会将媒人称为“伐柯”,而将为人做媒之事称作“作伐”。《伐柯》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是古代的喜庆场景,同时也将先民对婚姻大事的严肃和重视展现了出来。

那么“伐柯”主要做什么呢?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媒权衡利弊、择善而定,选择最适合你的,然后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看完是不是觉得,媒人的存在意义非常重大!

古代结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

诗经女孩认为,在现代,找到一个好的伐柯,找对象就成功了一半。

你们谈恋爱随便谈,可是要谈婚论嫁了,总要讲究明媒正娶吧!

第一, 得有个伐柯这样的媒人牵线搭桥,根据你的性格爱好学识样貌给你找到合适的对象。当然你自己能找得到也行。

第二, 婚姻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和祝福。你看看张靓颖冯轲的婚姻,没有父母祝福的婚姻结果也好不到那里去。

第三,纳币,男方交彩礼呀,女方陪嫁呀,婚后总要生活过日子滴,没有钱是绝对不行滴!

能够满足以上三点的婚姻,才是明媒正娶、光明正大、为家人和世人祝福的婚姻。这些,没有伐柯们的保媒拉纤如何才能成功呢?

所以骚年们,七夕到来,与其求国家发配对象,不如赶紧找一个伐柯吧!你们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