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HiFi圈里的发烧友聊天,简单的聊了聊一些对于声音和品牌的个人看法和认识。他说我应该多做做科普文章和内容,说来惭愧我知道我最近写文章越来越少了,是因为我不关注了,不是个发烧友了吗?其实正相反,我依然在玩,并且相对从前来说,现在越玩越深了。但对于想给别人分享我对发烧也好音频相关知识也好的认知也好的这类文章,我却越来越不想写了。其实主要分为两个原因吧。

hifi和普通音质有什么区别(发烧友的自白什么是音乐)(1)

第一:现在的烧友圈子其实个人觉得大部分人已经不算是我理解的发烧友了,相对比较浮躁一些,或者说只是一些买了高价产品的高端消费者而已。但是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发烧友”这个词,这个词很复杂,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吧, 但我个人更愿意把这些人定位为必要条件是:1.热爱音乐、2.喜欢研究自己喜欢的音乐相关的这些器材哪怕是浅薄的知识的人。但现在其实很多所谓“发烧友”并不符合这两点,我最近几年在各种群以及线下见到了太多突然冒出来的,买一大堆贵价器材,贵到这一套可能我至今都不敢奢望的顶级Hi-end器材,然后又在一年之内都出掉退烧的人,这些人算是发烧友吗?对不起至少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不是。

第二:因为这些年自己一直在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音乐和器材,曾经自己更像个器材发烧友,这两年越来越偏向音乐本身了。但在器材方面也没有停止学习,也没有停止升级自己的器材。随着自己接触的器材越来越多,相对于曾经也越来越高端,对音乐也有了浅薄的一点点了解之后。这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行了,反而让我变得更加谦卑。越来越觉得自己曾经很肤浅,曾经觉得自己了解一定都是正确的,觉得什么事就一定是什么样的。这些年不断的学习和折腾让我越来越觉得曾经自己的幼稚。现在越来越不敢给自己不完全了解事情下定论了。

​综上所述,我越来越少去分享自己的认知或者想科普给我的读者,自己的圈子也越来越小,毕竟能让你吸取养分的人在认识的人中越来越少,当然也不断的认识更厉害的人。


好了,自己越来越懒的借口写了这么多,下面来说说我最近的一些认知吧。

首先说说关于品牌的

对于音频行业的品牌来说,我个人一直觉得可以把一个品牌是否成功理解为一种“运气”。如何理解这个运气?其实就是如果决定声音的这个人(对于HiFi品牌一般起步都很小,这个人基本都是老板)喜欢的声音是行业内大部分发烧友和消费者喜欢的声音,那么这个品牌就会受到欢迎、得到不错的销量。如果这个人追求的声音相反,那么品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一个HiFi品牌能否成功,基本是运气决定了第一步。

但是,还是有但是的,如果一个人听过的器材足够多,对音乐的理解足够深入。那么他对于声音的理解则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能会有一点点的风格取向,但正确的声音这件事儿我个人觉得到达顶端的时候,任何风格都一定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也可以说,如果你是一个品牌老板,听了俩耳塞就想成立品牌,那么死翘翘的几率非常高。如果你在圈子里泡了多年不论是发烧友也好业内人士也好,对于声音的判断有一定积累之后再去做一个自己追求的声音的品牌,那么“运气”很容易好很多,也很容易成功,这样成功的案例在行业里也并不少。

再说说个人对于HiFi这个极其抽象的词的理解吧。

无数人问过我,不论是线下活动我作为嘉宾下面的观众,还是平时跟我聊天好奇我这个对于声音的奇怪追求的朋友和同事。但是我可以先说,我现在要说的,也仅仅是在发烧路上走了大概15年,今年30岁出头的我的认识,也许明年,也许下个月,我的看法又会因为我的学习或者接触的器材和音乐发生变化。

hifi和普通音质有什么区别(发烧友的自白什么是音乐)(2)

什么是HiFi?我现在觉得绝不是简单的高保真,它是高于高保真的,也就是并不那么保真,而是保好听,很多时候HiFi系统是比现场要好听的,录音是比现场要清晰的,很多现场作曲家和指挥家就不想让观众听见的细节观众就是听不到。然而在录音、系统的回放中,用户可以清晰地听到。这是对是错?在我看来,HiFi最终的追求是个人化的,是自己喜欢的好听,而非真实,当然好听也是相对的,在相对真实的情况下尽量好听,这应该是大部分发烧友追求的吧。

对于HiFi器材,我如何认为?

其实这个分段标题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起,只能这样说了吧,对于HiFi器材种类千差万别浩如烟海,很多品牌的风格也完全不同,如何看待这些区别?或者说对于不同的发烧友类别来说,我们总能看到技术流和一些听感流之间的争论,我曾经也在这两个人群中摇摆,但现在更多的还是在中间的位置上,不偏不倚。

我觉得这两种类型的发烧友都有他们正确和坚持的,但如果能融合其实更好。我简单来说觉得这两种人对器材最终声音的认识就是区分为器材发出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延伸,还是一个技术参数的感官化。而这两种其实都没有什么错,但也更不都全对。

比如这两年我开始折腾黑胶唱盘,对于模拟音乐,我觉得就是比数字的好听很多,但我一样认同有录音师朋友告诉我的数字音乐在发展的这些年,现在就是全面的比模拟时代更好,不论是频宽、动态还是所有的方面。但我依然觉得模拟更好听,这不是看起来很矛盾吗?但我个人更愿意自己理解为:至少黑胶来说,因为唱盘、唱臂、唱头、唱放这四者千变万化的搭配,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失真,而这种读取过程存在的失真是依靠前级放大、功率放大、数模转换、数字时钟等等等等数字音乐相关系统的所有环节都无法刻意和无意(比如设计烂)制造不出来的一种失真。当然这也是我浅薄的一点个人理解而已,完全不保证我理解的正确性。

最后说说关于玩笑的

在消费者理解的发烧友圈子里,有几个经典的玩笑,什么火电水电、买音箱换房子等等。但是其实我想说有一些并不是玩笑,比如音箱最大的附件就是房子啊。还有一些确实是夸大的玩笑话,比如水电火电,因为发烧友比较重视电的质量,所以也就成了夸张的玩笑,但这些年越来越觉得,也许这也不是玩笑?至少我还没玩得那么高端,我不敢确定。

hifi和普通音质有什么区别(发烧友的自白什么是音乐)(3)

​我去年搬家了,家附近刚开通了北京地铁新的一条线路,因为家楼下过地铁,所以声音一下就变得差了很多,只有晚上12点之后地铁停运了,才能得到相对比较好的听感。一年过去了,新线路的地铁和铁轨之间也基本磨合开了,震动频率更加稳定也煲开了一些。在12点之前的声音也比这条线刚刚开通的时候好了很多。

你看,作为发烧友,写个段子不是信手拈来,以此结尾博君一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