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宋 司马光《客中初夏》

司马光这首小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托物言志,以柳絮和葵花作比,抒发自己如向日的葵花一般,永远忠于朝堂。

退居洛阳的15年时间里,除了编撰《通鉴》,司马光还写过许多借物抒怀的诗篇,这首《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就是比较有名的佳作。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在诗中,他用借玉壶冰来抒发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守,和高洁的情操,其殷殷之情让人动容。

司马光诗一首(司马光失意时的一首小诗)(1)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宋 司马光《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简译:

南园偏僻,置身其中,像是春深时节一般,连日积雨,天刚放晴,身上的衣裳难以抵挡这料峭的春寒。

午夜时分,酒力散尽,我悠悠转醒,卧床正对着窗子,只见窗外皓月当空,月色皎洁,满窗明亮。

辗转难眠,再也难以入睡,此时,万籁俱寂,近看,四周的景象一派沉寂,远听,各种的动物也已悄无声息。月光澄澈,月夜恬静,我觉得,即便是玉壶中晶莹的清冰,也绝不会有这月夜的景象更澄净和明亮。

司马光诗一首(司马光失意时的一首小诗)(2)

赏析:

这首诗写留宿南园的感受,诗题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在早春的一天,他和鲜于侁、范尧夫、范纯礼三人在南园宴饮,因为醉酒夜宿于此,夜半醒来写下此诗,早晨时呈给好友欣赏。

南园”是其在洛阳时府第的花园,“诘朝”即第二天早晨,“鲜于子骏”即鲜于侁(shen),字子骏,仁宗景佑五年进士,“范尧夫”是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哲宗朝曾拜相,“彝叟”是范仲淹的三子范纯礼,曾任尚书右丞。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开头的两句写地点和时节,早春时节,偏僻的南园草木蓬勃生长,给人春深的感觉,但久雨初晴,乍暖还寒,衣衫难抵夜里的寒意,“”是终止的意思。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三、四句写酒阑晏散,醉宿南园,夜半醒来,满窗月色,五、六句写夜晚的安静,“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近看,目之所及一片寂静,侧耳轻听,白日喧闹的小动物也没有了声响,四周寂然无声。

司马光诗一首(司马光失意时的一首小诗)(3)

愁人知夜长,热闹后愈加感到孤单寂寞冷,政治上的失意,令他饱受打击,虽然是自愿退守洛阳,但是,终归是心有不甘,况且,自己的每一句谏言和建议,都是出自对社稷民生的长远考虑和打算,可皇上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自请出朝,是因为不敢苟同王安石变法的一刀切,对于有益于百姓和国家的,他支持和赞同,但与百姓无益的甚至加重负担的,他坚决予以反对,但是,急于求成的宋神宗听不进司马光的意见。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末尾两句借物抒情,表达心迹,表面上是赞美夜色美好,就像玉壶里的冰一般纯净透明,其实是在抒发自己对朝廷的忠贞不渝。

王昌龄曾经有“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达自己光明澄澈的品德,而司马光却认为,自己的忠心日月可鉴,“玉壶冰”这三个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品行和操守。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首诗虽然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之情,淡淡地着笔,缓缓地道来,全诗借景抒情,既表明了心迹,又抒发了情感,不愧是大家手笔,值得一读。

司马光诗一首(司马光失意时的一首小诗)(4)

写在后面: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被迫离京,先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以编撰《通鉴》为己任,不论政事长达15年之久。

不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朝堂辅政,司马光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欧阳修敬重其操守和人品,赞其“德行纯正,学术通明”。

虽然退居江湖之远,嘴上说着不再议论时政,可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仍旧一如既往,对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并未完全放下。

人多时,热闹时,可能会暂时忘却了人生的落寞和失意,可是,最怕夜深人静的悠悠转醒,许多的过往就都会浮现在眼前,令人挥之不去。

那个春天的夜晚,司马光从醉梦中醒来,四周一片沉静,只有一窗明月默默相伴,不由得悲从中来,想自己一腔爱国热忱,却得不到皇帝的回应和认可,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于是,就有了这首令人见之忘俗的小诗,感受到了他的忠贞和坚守……

司马光诗一首(司马光失意时的一首小诗)(5)

司马光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