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成功传媒」可快速关注

梅花三弄12首(士子风骨的高冷颂歌)(1)

《梅花三弄》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东晋,桓伊和王徽之“青溪听笛”的趣事让它声名大噪。经唐宋文人墨客反复渲染,《梅花三弄》从单纯地咏物演变到寄托士大夫情怀。高冷的《梅花三弄》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爱《梅花三弄》,多半因为梅花的风骨昭示了一种笑傲人生的境界。

傲雪寒梅,高冷飘逸。《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于民间广泛流传。全曲表现出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性,是一首充满古代士大夫情趣的优雅琴曲。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现代人对梅花的钟爱并不比古人少。这首同名的流行歌曲,借古意,抒今情,撩拨着听者的心弦。而拥有这般雅致心思的何止琼瑶一个。《梅花三弄》从一支咏物的笛曲,演变为寄情的琴音,其中的传奇与逸闻真心耐人聆听。

一介武将谱出“小清新”

有关《梅花三弄》的各种表述,最权威当属明朝《神奇秘谱》。秘谱中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很多人或许没听说过桓伊的大名,但肯定知道一往情深这个成语。如此“情深”之人,最初便是指桓伊。著名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桓子野(桓伊)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什么意思呢?所谓清歌,就是指没有乐器伴奏的歌唱,而奈何则是“曲调之遗音”——类似现在说唱歌手表演时,身边的助唱在一旁“yo yo yo”。原来,这桓伊竟是个“阿卡贝拉”乐迷,每逢听到别人清歌,总是跟着帮腔呼喊,这边唱来那边和。谢安听说了,评价道:您还真是(对音乐)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心内向往而不能克制啊!

《世说新语》是部令人脑洞大开的奇书,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也汇集了这一时期的各路“怪咖”。他们主张言行不遵守礼法,有钱任性,不受任何拘束,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许多人以此为标榜,实际上是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相比之下,爱乐成痴的桓伊显得卓尔不群。然而如果凭此推断,这是个整日哼哼唧唧、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艺青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桓伊的正职竟是武将,曾参加过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立下了赫赫战功。驰骋疆场之外,桓伊喜好钻研音乐,会作曲,擅吹笛。

梅花三弄12首(士子风骨的高冷颂歌)(2)

淝水之战胜利后,桓伊功成身退。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十月,他带着心爱的笛管,来到湖南衡阳云锦庵(后人为纪念他改称伊山寺,寺内有石刻载:素梅雅意)。相传,《梅花三弄》的灵感源自庵内的三场瑞雪。一个冬夜,大雪纷飞,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颗颗花蕾含苞待放。桓伊灵感乍现,谱就梅花一弄。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桓伊望见梅花盛开,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妩媚多姿。于是即景生情,由情入神,谱成梅花二弄,与一弄“合头”,紧密衔接。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庵中梅花居然二度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如此美景让桓伊思如泉涌,遂谱成梅花三弄,与二弄“合头”。桓伊握笛吹起,三弄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意境却更加深邃。至此,笛曲《梅花三弄》创作完成。

雪中咏梅毕竟只是文艺青年的情感宣泄,真正让《梅花三弄》一吹成名并流传至今,还得感谢另一个奇人——王徽之。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在当年绝对算得上典型的“星二代”。《晋书•桓伊传》中讲述了一则“青溪听笛”的趣闻轶事:桓伊与王徽之互不相识,但二人的名望都很高。一次,王徽之泊舟于青溪侧(今南京萧家渡渡口),刚好桓伊的车从岸上经过,船中有人认出了他。王徽之便差人对桓伊说:“闻君擅吹笛,试为我一奏。”意思是,听说您笛子吹得超级棒,能为我演奏一曲吗?桓伊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欣然同意,下车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故事最搞笑的部分是,“弄毕,(桓伊)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吹完了,立马走人,双方居然没有闲话半句。

桓伊谦和又风雅,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还都挺酷,相会后虽然不交一言,却是难得的惺惺相惜。或许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这份默契,才最终使得《梅花三弄》声名大噪,高冷之中隐含着一丝温情与谐趣。

离愁别绪与高雅情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批内迁,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民族大融合。桓伊演奏《梅花三弄》时所用的,并不是如今常见的横笛,而是竖着吹的羌笛,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箫。据相关史料记载,进入隋唐盛世,《梅花三弄》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琴家颜师古将其从笛曲改编成琴曲,而擅长咏史抒怀的杜牧曾在游历江南时写过一首《润州》: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这首七言律诗放纵不羁,挥洒自如,在时空和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忽而现实,忽而历史,忽而古今杂糅;忽而抒一己哀愁,忽而写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说到底,大诗人杜牧也是桓伊的“铁粉儿”,羡慕他安邦定国立下功勋,想象自己与桓伊对话,听他吹奏一曲。

从单纯地咏物演变到寄托士大夫情怀,《梅花三弄》在宋朝已经越发明显。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这阕《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出自“千古第一文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笔下。柳子玉是苏东坡堂妹夫的老爸,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苏东坡的挚友。通观全词,没有一句惜别的话——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感伤的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其中,《梅花三弄》无疑大大拓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让读者受到了极大的艺术震撼。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南宋爱国词人洪皓在出使金国时被扣。面对金人的诱降,他坚贞不屈,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十余年终得返回南宋。临行前夕,他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在得知即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洪皓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用绿绮琴弹一曲《梅花三弄》,神魂飘荡,飞向南方,最终禁不住泪湿衣襟。

梅花三弄12首(士子风骨的高冷颂歌)(3)

虽然洪皓也是以凌霜傲雪的梅花来比喻自己,但主要还是寄托对南宋故国的深切怀念。真正让《梅花三弄》越来越走向“高冷范儿”的是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譬如这首明朝诗人高启描写梅花高冷的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不羡功名利禄。这首诗以琼姿喻梅花,写梅花高洁、脱俗如儒林高士,独自隐居在大雪没胫的深山,隐含深意,赞高士之品格亦似梅花。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从杨抡所辑《伯牙心法》中的表述不难看出,明朝以后的《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雪、高洁不屈的气质为表现内容,成为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经典曲目,记录一代代文人士子的离合悲欢与沉浮抗争。清末编撰的《枯木禅琴谱》中也有记载:“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如何鉴赏《梅花三弄》

受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早已面目全非。因为不像其他文化遗产那样便于留存,所以音乐只能是在总结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展现当代文化艺术的面貌。“言情教母”琼瑶就曾写过3篇小说,将它们命名为“梅花三弄”,还拍成了电视剧,歌手姜育恒配唱主题歌——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歌曲也是取自古曲,歌词出自琼瑶笔下,从流行文化的角度看,称得上是一首佳作。然而,现代人以古风表现男女之情,到底少了古人的高格雅意。

那么,问题来了:当下,我们应当如何鉴赏古曲《梅花三弄》?从容联络,方得其旨——这八个字依旧是其中要诀。之所以要“联络”,是因为《梅花三弄》在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3次,且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因此称为“三弄”。“三弄”其实就是3个变奏。如《伯牙心法》中所说:“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古曲中完整重复3段泛音的写法并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

单从乐理上分析实在有些乏味,将全曲分开来欣赏更容易些。有人把《梅花三弄》分成10个段落,也有人将其归为前后两大部分,还有“引子”“静态梅花”“动态梅花”“尾声”的说法。事实上,无论怎么分,都大同小异,而且不矛盾。《神奇秘谱》中记录的是多种乐器合奏版本,划分如下:

1溪山夜月;

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4青鸟啼魂;

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6玉箫声;

8凌云戛玉;

8铁笛声;

9风荡梅花;

10欲罢不能。

梅花三弄12首(士子风骨的高冷颂歌)(4)

单从这10个段落的小标题上,我们几乎能够感受到乐曲的韵味和扑面而来的香气!前6段是第一部分,即引子和静态梅花,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勾勒出梅花的静态形象。开始是一小段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箫在低音区奏出肃穆深沉的曲调,展开一幅与其说是雪夜,不如说是霜晨的画卷。苍茫大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迎寒傲立。伴着轻盈、虚飘的琴音,听者逐渐进入一个恬静、安详的世界。

随后,清越的箫音与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生动描绘出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形象。需要格外留心品味的是,第二、三、五段循环再现全曲主题,清亮的音色、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而在此重复出现3次的完整泛音便是“三弄”了。“三弄”的曲调基本相同,但由于音区和演奏手法的微妙变化,产生了类似古代诗歌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梅花的音乐形象得到进一步发展,也构成了该曲最为动人的韵律节奏。

既然前6段都已经“弄”完了,那后4段我们还“弄”个啥?动态梅花!从第七段开始,乐曲进入到第二部分,开辟了另外一种境界——运用一系列快节奏,渲染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部分与“三弄”对比鲜明,旋律急促强健,大起大落,跌宕多姿,展现梅花雪中挺立、风中摇曳的动态美。古琴散、泛、按3种音色不断变化,时而刚劲浑厚,时而圆润细腻,并且与箫的悠长飘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大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 深邃意境。

第九段旋律移至低中音区,浑厚有力,梅花坚强高洁的性格再一次得到强调和深化。紧接着,第十段速度减慢,带有感叹的意味。尾声处,箫的余音袅袅不绝,轻盈舒缓地结束,给听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全曲奏罢,依旧令人回味不尽。

从咏物,到抒情,再到言志。千百年来,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传承发展至今,《梅花三弄》的演奏形式除了古琴独奏、琴箫合奏以外,还被音乐家改编成琵琶独奏、琴钟(琴与编钟)合奏、民乐(多种民族乐器)合奏,甚至还有钢琴独奏等。实在是得益于底子好,所以不管演奏形式如何变化,都非常悦耳动听,具有古情古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风雪的搏斗,不正是生命的写照吗?古往今来,人们爱梅花、爱《梅花三弄》、爱一切有关梅花的文艺作品,虽然也带着几分孤芳自赏的矫情,但更多是因为梅花的风骨昭示了一种志存高远的品格、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种笑傲人生的境界吧!

(来源/《成功》杂志 文/高华)

共享思想 共创未来

出版人:魏驾雾

电 话:010-59799166

商务合作:李先生 13911238083

投稿邮箱:351046627@qq.com

《成功》官方网站:www.success-time.cn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