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段比较阅读教学怎样开展(阅读策略第二学段提问策略的教学现状与实施路径)(1)

一、教学现状

(一)教师仍是提问的主体

教师仍是课堂提问的主体,“教师问,学生答”仍是普遍现象。为什么不让学生自主提问呢?绝大多数教师明白“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但实际操作中却感觉困难重重,需要必要的策略支撑。

(二)学生对提问策略的掌握问题表现集中

1.提问能力的调查

以四年级《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选取乡村完小、乡镇中心小学、城区小学各40名学生,请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不懂的问题。结果表明,120名学生中95%的初读后会产生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约有87%是关于词句理解的,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又占半数左右,大约6%的问题是关于表达方式的,还有一部分是与课文内容主旨关联不大的问题。横向比较看,不同层次学校差异较大,学生分化较为明显。

2.提问心理的调查

对120名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结果为:(1)提不出问题(5%);(2)有问题但不敢问,怕师生嘲笑(55%);(3)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问,意思表达不清楚(28%);(4)有问题但不知道是不是个好问题(60%);(5)老师让我问,我就随便问,其实我是知道答案的(68.3%)。

这说明,第二学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提问欲望,但缺乏提问的勇气,不知道如何提问,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提问的质量亟待提高。

不同学段比较阅读教学怎样开展(阅读策略第二学段提问策略的教学现状与实施路径)(2)

二、实施路径

(一)文本提问三角度

拿到一篇文章,一般可以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1.教材示范,学习方法

“写了什么”,即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问,教材中的泡泡语为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内容理解类问题都属于分析性问题,基本可以通过“联系”策略来解决(详见《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便是“联系上下文”。

2.文本解读,设计碰撞

有人说,语文教师解读文本需要三种意识,其中之一便是读者意识。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站在学生角度解读文本,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在哪里遇到问题,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相对来说较浅显)。然后再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发现思维碰撞处,进行活动设计。

可以联系文本前后制造碰撞。如初读《夜莺的歌声》后,学生对夜莺的印象是“机智、聪明、勇敢”。教师可顺势引导:这么机智、聪明的夜莺,德国军官却要他带路。读到这儿,你脑袋里有没有冒出问题来?学生沉思数秒后,一个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个军官怎么会放心让夜莺带路呢?”“军官就这么好糊弄吗?”“到底夜莺是用什么方法让军官放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聚焦德国军官和夜莺的一次次对话交锋,感受军官层层盘问的狡猾,领会夜莺每一次回答的巧妙机智,人物形象就立起来了。

也可以联系自身经验制造碰撞。如读《生命 生命》,作者看飞蛾挣扎感到“震惊”,听到自己心跳感到“极大的震撼”,一般学生会提问“震惊、震撼”是什么意思。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属于杏林子的独特感受呢?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抓到飞蛾、听到心跳时会是什么感受。学生一般回答感觉好玩、开心等。教师再顺势引导:杏林子的感受和我们的太不一样了,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候,学生就会思考作者这种感受的来源,从而走进作者内心,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刻思考。

3.及时总结,迁移运用

每次学生提问,最好都请他们谈谈思考过程或提问的角度,指导学生作小结,或由教师指点方法。在学习尝试—反思总结—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从三个角度提问,形成对优质问题的敏感意识。

不同学段比较阅读教学怎样开展(阅读策略第二学段提问策略的教学现状与实施路径)(3)

(二)课堂提问三步骤

学生课堂阅读学习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提问也随之展开。

在“独学”环节,可以提示学生提问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指导学生用简洁的符号、词句在文本上作标记。

在“互学”环节,可以围绕以下两点组织小组合作交流:(1)我有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2)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全班同学帮助解答。

在“共学”环节,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汇报小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2)给问题分类,如按照词句的理解、内容的理解分,或按照相对集中的段落分等,便于解决问题。(3)分类解决问题。(4)提出新问题。其中分类解决是难点,可采用“抓一个主问题解决一串”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哪个是最主要的问题,主问题跟其他问题是什么关系。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交流时发现其中一些问题都跟“租界”有关系,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租界”。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另一些问题都跟“中华不振”有关系,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内心,在比较中理解感悟。读到最后,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一般我们写作文,起因和结果都比较简短,经过都比较长,这篇文章三个部分却长短差不多,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指向布局谋篇,难度更大,标志着学生阅读思维进入了深层次。

“三步走”的目的是逐步淘汰低层次的、可以直接提取信息的问题,淘汰一部分通过联系上下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筛选出确实有难度也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重点处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以问题为凭借,从内容理解到领悟表达,在文本中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共享理解体会,提升阅读智能。

不同学段比较阅读教学怎样开展(阅读策略第二学段提问策略的教学现状与实施路径)(4)

(三)培养提问习惯三阶段

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到养成提问习惯,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敢问—真问—善问。

对学生而言,学习提问策略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以提问促思考,以提问激兴趣,以提问养能力,这正是提升阅读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对教师而言,教学提问策略,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学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三角度、三步骤、三阶段”实施路径,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策略,才能将阅读思考引向深处,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