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柳宗元第二次流放的地方柳侯祠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1)

忆起柳公43岁,正当盛年,却上演着人生悲剧,从被贬永州到再次被贬到柳州,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不让他在一处滞留,以免对应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让你记住:你不是你。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终在柳州罗祠庙停下了脚步。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2)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3)

到柳州的柳宗元,没有丧魂落魄,灾难也给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在这个地方他仿若一个鲁滨逊,挖了井,办了学,种棵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但因为劳累,在47岁死去。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4)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5)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差别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

进士故居济南(神来之笔-柳侯祠)(6)

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逞。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尉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引用余秋雨老师文化苦旅

关注点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