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到达高峰,在这高峰的最顶端,有两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一曰李白,一曰杜甫。

李杜一仙一圣诗篇万口传。李白是“诗仙”,是天,他的诗飘逸浪漫,想象奇特,热情奔放,豪迈不羁。

杜甫是“诗圣”,是地,他的诗比较接地气,比较有烟火气,沉郁顿挫的体现出家国情怀,更好地充当历史的血肉,所以他的诗也称“诗史”。

杜甫画面感很强的一首诗(杜甫一首赞美乐曲的经典诗)(1)

读杜甫的诗,特别是他安史之乱后的诗,如果不结合点历史,还真的不会那么好理解,因为他的一首首诗,更是一幅幅当时社会真实的现实写照。传唱千古的“三吏”“三别”,描述的就是战火下人间最凄惨的分离,读来至今令人潸然泪下!

安史之乱直接让李唐王朝从天上掉进泥淖,也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杜甫就是其中一位。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四处奔波,也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一幕幕悲惨景象。

乾元二年(759),在好友帮助下,杜甫辗转来到天府之国蜀中成都。

此时全国战火连天,争斗不休,但蜀中相对平静,杜甫也比较喜欢这里,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比较悠闲安适的诗就是此时所写。

杜甫画面感很强的一首诗(杜甫一首赞美乐曲的经典诗)(2)

但好事不坚牢,仅仅两年后的上元二年(761年),蜀中也被战火笼罩。都说富贵险中求,恶向胆边生,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刺史段子樟见天下大乱,也跳出来谋反,发兵攻占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境内),并且自立为帝,号称梁王。

段子璋虽然骁勇善战,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但麾下兵力不多,待朝廷大军反应过来后,很快就平息了此次叛乱,他这个大梁皇帝也被唐军斩杀。

在这次平叛中,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崔光远部下西川牙将花敬定也立战功,但他竟然居功自傲,入城后纵兵抢掠,滥杀无辜,百姓哀声遍野。

花敬定不以为然,班师回成都时不知情的成都百姓还接连数日在成都城内欢庆,音乐声欢快悠扬,绕城三日不绝。花敬定很享受这种状态,还大摆庆功宴,邀请上下权贵赴宴,并且在宴会上,他被奉承的飘飘然,又目无朝廷,目无君上,无视封建等级,僭用天子音乐。

枉杀无辜,还目无君父,杜甫见此情况,按下心中怒火,碍于当时炙手可热花敬定,写下一首《赠花卿》,表面赞美,看似以天上的仙乐相夸。实则讽刺,杜甫是在讽刺僭越使用天子音乐的花敬定。

杜甫画面感很强的一首诗(杜甫一首赞美乐曲的经典诗)(3)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影响深远,特别后两句更是经典万分,传唱度很高,几乎人人皆知,相信你我听过。

词的表面意思非常简单。锦城代指成都,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飘散在成都上空,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真是美妙动听呀,这种仙音只应天上的神仙听赏,这人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杜甫画面感很强的一首诗(杜甫一首赞美乐曲的经典诗)(4)

这样的音乐配这样的诗,正让人佩服,不愧是诗圣。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但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真实记录了百姓的苦难,如果不了解其中历史,我们也不能领悟到其内里的深刻含义。

后人评价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其实杜甫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他的诗才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