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无论女性多频繁地出现在荧屏,她都必须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来塑造自己。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1)

电影《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执导上映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以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被纳入共党,企图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行刺,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的过程。影片斩获了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七大奖项,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多个国内国际平台的奖项。片中的汤唯彼时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凭借此片才被大众认识,但所受非议也长达数年。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2)

女性作家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1]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男尊女卑”,对女性约束不断: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女性一直在用男性建构的女性模型来要求自己,同时对男性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存在双重依附性,而女性的自我欲望和自我诉求长时间被禁锢和压抑,甚至变得自然而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普遍心理。《色·戒》中,各家太太不是在牌桌上消遣,就是相约出游玩乐,乱世中也不用考虑生活问题,只需要依附于自己的男人便万事大吉。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3)

王佳芝在电影中的这一角色虽然被父亲寄养在亲戚家,但在乱世中她仍然可以走上求学之路,这一点在战争年代就极为珍贵了。她在学校是话剧团的演员,充当着“抗日锄奸”当家花旦的名声,她享受在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时刻,但战争的残酷不能让她在演员的道路上前行,是泯然众人还是放手一搏演绎风情万种的女间谍,种种诱惑使她选择了后者,背城借一地与阔太太们周旋,成为那个整日消遣享乐的“麦太太”。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4)

在影片中,爱情至上似乎是她最终归属,最初动心的邝裕民没有给她爱情,她便在“猎人与猎物”这样危险的关系中寻找真爱,六克拉的“鸽子蛋”坚定了王佳芝对两人感情的判断,成了压垮间谍任务的最后一颗稻草——“这个人是真爱我的”,此时的王佳芝不再是角色扮演的麦太太,而只是一个对易先生痴心不改的女人,一句“快走!”是刺杀行动失败的一锤定音,更是王佳芝追求自我、相信真爱的最佳证明。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5)

消费身体自古以来都是一道景观,其中对女性身体的消费尤为集中,女性在男性眼中成为了自己占有的“物品”和用来发泄欲望的“工具”,被物品化,不再是作为“人”的存在,这一点在古代后宫、青楼等场所表现最为明显。在消费文化中,看与被看都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商业利润成为消费文化的最终目标。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6)

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家需要最大程度上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在荧屏上,女性便理所当然的成了欲望的客体——女性形象被商品化、身体化和欲望化,成为一种人工的存在形式。无论女性多频繁地出现在荧屏,她都必须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来塑造自己,电视剧中的这些女人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这样的性别文化规范,甚至有些女性形象为了博得男性的关注,不惜一切代价。[2]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的品格,都成为被建构出来的产物——成为了可供他者消费的女性形象。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7)

女性身体消费至今仍比比皆是,鲍德里亚曾言:“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的完全出场。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3]在《色·戒》这部影片中汤唯可谓“一脱成名”,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跻身国际明星,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与谈婚论嫁的男友分手以及被“雪藏两年”。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8)

不可否认《色·戒》是一部艺术价值超高的作品,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它的商业价值,情色用来当做它的噱头,影片一刀未剪,在香港上映时划为三级片,未映先红,许多观众就是冲着这样的宣传涌进影院,还有不少内地观众为一饱眼福纷纷飞去香港,甚至带动了那段时间香港旅游业的发展。这样的商业价值是文艺片很难达到的,李安这一国际大导演的名号以及梁朝伟、王力宏、陈冲等知名演员的加盟,并不能成为这部文艺片卖座的主因,观众带着窥探、猎奇之心走进影院多半是为了情欲戏份。而激情戏最重要的主角汤唯便成了这场炒作中被持续消费的身体。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9)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但对于王佳芝这一角色的塑造小说和电影却有较大差异——张爱玲眼中的世界是无情的,而李安不是,因此,同样的故事在两人手中有了不同味道。不难看出电影《色·戒》的反思性和当下性是极强的,李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绝对男权的社会,不论是与王佳芝处于“猎人与猎物”游走关系的易先生,还是出于家国大义对她进行反人性、工具化操纵的邝裕民和特工老吴,他们之于王佳芝都是不可半分忤逆的对象。

受戒纪实(色戒民国女性的当下阐释)(10)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色·戒》对于传统男权思想的批判与控诉,对国家伦理和个人伦理的反思与讨论。这种对个体的追求同样是新世纪后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基于大众,面对市场,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是靠张爱玲的“苍凉”所不能达到的层面。某种程度上,民国只是一个叙事的背景设定,而影片思考的问题却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适价值的。


[1]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女人[M].(陶铁柱 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78

[2] 王营. 消费文化视域下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 [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5

[3] [法].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