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优化培养模式,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青海师大留大学生计划?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青海师大留大学生计划(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高质量师范生培养之路)

青海师大留大学生计划

三、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优化培养模式,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依托国家政策,协调各方力量,争取优质资源,汇集大家智慧,围绕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格局。

一是学校依托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积极构建“U—G—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教育厅每年联合出台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文件,保证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省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各县市教育局签订三方协议保障实习基地建设和在岗教师置换培训,在“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中小学起着检验师范生培养质量、补充实践性知识等作用。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厅每年为顶岗支教实习生安排专项实习经费,省教育厅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实习基地、协调落实实践导师,学校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会同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农牧区学校实习,在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强化实习生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也努力解决实习学校师资紧缺和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实现地方政府、中小学和高校三方互利共赢。青海师范大学深入挖掘“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机制的育人功能,细化“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更能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社会、政府、高校、中小学和家庭“五维共育”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挖掘社会优质资源,营造全民重视教育的氛围;依托政府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政策、机制保障和资源配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高校发挥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培养优质师范生;中小学为人才培养提供需求、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提升师范生从教水平;家庭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个性化、亲情化家庭教育。

二是开办夏季小学期,汇集支援力量,提升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自2019年开始,将学年两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实施夏季小学期,在小学期,学生修读课程实施学分制管理,每名学生须修读2个学分,课程设计遵循“学生中心”、“需求导向”理念。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学业基础,所设课程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定努力都能完成学习。另一方面,服务培养目标,开设高质量、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内容安排。大一大二学生重在提高通用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通识课程,大二大三学生重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的学科专业前沿、新兴学科专题系列课程,大四学生以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为主安排实践、创新类课程。打造“名师 名课”课程体系。2019年以来,小学期共邀请对口支援与合作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讲座38场次,平均每场次参加学生人数达800余人,开设人文素养课程181门,修读学生人数达32000余人次,开展夏令营活动达68个,参与学生4500余人次。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肩负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热土,有当代知识分子不怕艰苦、爱党爱国、倾情奉献、卓有建树的丰富史料,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对短缺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高比例的少数民族人口,给师范教育带来不少挑战,更给探索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和在高原之上培养高质量师范生道路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积累经验的平台。多年来,在小学期中,我们以如上话题为主题开展系列学术活动,邀请院士、资深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不仅丰富了小学期课程开设,也把实验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实际成效。

三是实施师范生U—U联合培养,瞄准卓越目标,造就未来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供给(笔谈)》中提出构建基于欠发达地区教师培养的“U-U”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倡议,指出“完善师范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双向交换学生的方式提升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稳定的选拔机制,在“优师专项”师范生中选拔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阶段到其他师范大学开展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联合培养。各师范院校在学生学籍管理、学分互认、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青海师范大学于2007年对口支援工作开始之初,就与陕西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进行师范生的联合培养工作,现在,这种联合培养已经扩大到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在内的十四所大学,这种协同培养方式已经成为青海师范大学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又一重要途径。联合培养的学习形式有两段式“1 3”、“2 2”和三段式“1 2 1”、“1 1 2”。在两段式中,“1 3”学习形式是指学生一年级在合作培养高校就读,二、三、四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2 2”学习形式是指学生一、二年级在合作培养高校就读,三、四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在两段式“1 3”、“2 2”形式中,联合培养学生第一段学习在“合作培养高校”,从2021年开始,学校将学生的选拔提前到招生环节,招生人数及专业全部纳入招生计划,学生在高考志愿中填报意向,学校择优录取,这种方式极大地吸引了优质生源。在2021年招生中,联合培养师范生的第一志愿率达到85.52%,高于公费师范生82.95%的第一志愿率,更高于青海师范大学68.38%的各专业平均第一志愿率。“1 2 1”形式是指一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二、三年级在合作培养高校就读,四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1 1 2”学习形式是一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二年级在合作培养高校就读,三、四年级在青海师范大学就读。“1 2 1”、“1 1 2”学习形式的联合培养生入学一年后选拔,学校对选拔的条件和程序有严格规定,以保证择优和公平。师范生联合培养规模从2007年的每年40名发展到现在的每年300名左右,联合培养的质量提高明显,在2021年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65名学生中联合培养生占19名。

“协同理论”追求1 1>2的效能优化。在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中,高校作为创造与应用知识的机构,其所涵盖的组织、学术、文化等多方内容并不是单一线性叠加,而是发挥多个内容相互作用所产生的“1 1>2”的非线性协同效应。不论是“U—G—S”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夏季小学期,还是师范生联合培养,在师范生培养中,多方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都在系统内共享资源、集聚能量进行有效互动,最后达成了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目标。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海日报》(2022年09月19日 第7版:理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