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总是输,问计孙膑,孙膑用了个计策。

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二比一战胜了齐威王。

新三板和北交所的关系(浅谈关于北交所和新三板的几个小误区)(1)

关于新三板有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新三板和A股的比较,很多人都用了田忌赛马的老策略,就是和A股比流通性、交易量、套现能力。抓着这几点不放,A股哪里强就比哪里,只看到千里马的好,看不到新三板的优势条件。

大家现在提到新三板首先提的是什么呢?流动性不强,交易量不高,门槛高,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和A股相比,新三板没有意思。要上我们就上主板,去大A,能去创业板就去创业板,不能创业板,我们就去中小板或者弄研发去科创板,和新三板、北交所不一样。

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你是田忌,你马不如别人,这个时候你对标的是什么呢,你坚持对标是齐威王的千里马,谈到千里马,你都是劣势,没有优势,所以呢,很多人选择把自己的马培养成千里马的样子再去比赛。这个不是离谱的事情,这些人里面比较离谱的事情是本来他的马是万里马,还是要参加比赛,不仅参加比赛,还要先瘦身再比赛。

如果你的马是万里马怎么办,瘦身,瘦成千里马,然后去赛跑。别不信,你看看前几天被否“扬翔股份”,净利润几十亿,2020年分红27亿,去IPO,然后被否。

因为前期的盈利,股东觉得应该分出来,然后再去IPO,不然上市之后25%的流通股股民要分享之前的经营成果,逻辑合理吗?当然合理,辛辛苦苦几十年赚了那么多钱,别人拿钱过来就要分权分红,对创始人觉得上市之后25%的公司股份就不是我的了,得先分红。

有聪明的小伙伴就给他们提出来,不如先到新三板上去,报了新三板大概也就是半年的时间,绝对排队比大A要短,上了新三板之后呢,申请北交所,对标主板整改和规范。新三板12个月之后,可以申请北交所。

在新三板上可以分红27亿,这个税率呢是0%,相对于直接分红,5.4亿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都省了。

然后北交所里面利润1个亿,审核标准和大A一样的,如果被否了,损失也不大,毕竟5.4亿个税节约的垫底,上一次市几千万的费用只是毛毛雨。

如果北交所上去了资金也募集来了,排队时间比IPO还短,等到12个月之后,再转板申请去主板,这个时间和直接分红纳税5.4亿直接IPO被否是不是划算一些呢?

重读田忌赛马,主要原因是在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时候,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新三板企业的分红是不缴税的,这个很多利润1000万以上的企业就非常划算,因为这个是个经济账。

利润1000多万的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的费用很多地方政府的补贴基本可以覆盖,特别是有个别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都有补贴的地方,新三板上去了,按照现在的各省的补贴费用,很多省份区域中介费用基本上是相当于政府出的。

然后假设可分红的就是1000万,每年个税节省200万元,比不上新三板的时候多支付的费用是督导费、审计费、律师费,不到50万就下来了,每年分红,节省分红的税金150万元。

如果是净利润2000多万的企业,分红每年分2000万,固定费用几乎和1000多万的企业相似,还是50万,也许会稍微高一点点,节省的分红税金就是250万。

刚才养猪的这企业,分红27亿,那节省税金就是5.4亿,5.4亿那是多少头猪,节省下来去网红直播间刷飞机,都够榜一大哥刷好一阵子了,买个真的小飞机也够了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启示,目标就看着大A,只是对标大A的上等马,那你就被他迷惑了,直接被否,公司损失了,股东损失了,中介机构只是没有赚到发行的钱而已。

所以,我们理解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有想法,有计划,也许会更加有利于股东们之间的选择,给更多选择的路径,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进行发展。

大家对新三板的第二个误区就是新三板的股票不值钱,所以导致没有人买票,没有人投资。

这里有个悖论,投资机构到新三板企业过来就谈PE,谈A股,谈同行业企业,然后和千里马相比,要打折,不打折不投。资金方觉得自己有钱就有道理,实际上呢,新三板很多企业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很多企业是不想被稀释股权的,还有就是不想被很廉价的稀释股权,新三板企业的价值,投资机构的给的价位根本没有达到企业家的心理预期值。

就像是你进了一个酒店早餐自助餐厅,在里面一直说这个馒头不大,不白,不好吃,大家觉得你都有道理,但是你不是个好客人。谈判,博弈,成为股东那是结婚,不是过来逮着了缺点一门心思去挖苦讽刺,那你相亲也成不了。一个企业生存10几年了,每年利润几千万,你拍拍胸脯说一下,给你那么多钱起步,你能做到吗?如果真的有人说这个股票便宜,你来吧,给你投,要多少给你多少,你真的直接投吗?投资一定是互利的,我们总是看到天才投资人的投资传说,创业者说过不下去了,要几千万,投资人一下子给了几个亿。新三板公司,就像是一切都告诉你了,我要干什么,我做了什么,我怎么做,我要你们投资,投资人一看就过来讲价,讲A股,讲流动性低,主要是新三板公司不好意思告诉投资机构,我们要2000万,你直接给1个亿你就是最牛的投资人。

有个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就是实际控制人变动公告的数量, 7月1日三家公司发布了实际控制人变动公告。“壳”市场也是会有体现的,隔三差五的就有人打听,新三板的“壳”多少钱,说明什么,新三板的含金量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

关于新三板企业价值举2个案例:

2017年的时候,康乐卫士的董事长出去路演融资,我有幸看他们公司讲PPT,那个时候8元/股。当时那个活动在湖北搞的,很多投资机构都去了,怎么说呢,活动热热闹闹,后来了解的情况就是对接项目强差人意。董事长亲临现场,8元/股,和2021年最高价格93.68相比那就是1折大促销,和报北交所之前的价格57.97相比,也是打了个1.3折。根据公告,他们在2019年4月他们才进行了成功定向增发。(详细情况可能有出入,但是当时同行的投资机构我用他们的项目问过几个,都表示看不懂,如有错误请斧正。

2017年前后,那个时候新三板的向全国推广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东北的一家企业出去路演,除了银行试图提供高息贷款,都没有投资机构递名片过来。2019年这个企业摘牌,然后20多倍PE估值,并购进入了上市公司,并且如期完成了对赌。几年时间,企业升值了8-10倍,是企业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导致的吗?

不见得是,更多的是大家谈企业估值就要对标大A,就要大谈大A流动性好,好退出,一旦IPO,方便赚快钱。归根结底就是谈判策略中没有采用双赢的博弈,贬低新三板企业,导致企业家热情不高,反过来投资者也无法深入参与到新三板企业中去,所以形成了当今的局面。

归根结底,一些机构和投资者对新三板的企业并不了解,看热闹,习惯性的用大A来套,就是看热点,追风口。

反过来我看前面的猪周期的企业,项目本身都是靠规模和周期前进,大家都看得明白,如果目前都在新三板上呆着,等下一个周期的时候去做IPO,或者是规模更大,利润稳定到不可忽视的时候,新三板上的股票也会水涨船高的。我说的这些是好的企业,良性发展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本来就非常好的企业。

还有一家新三板企业,股本不大,每年分红1000-2000万,股东入股了之后发现每年分红的钱比理财产品还要稳定,公司股价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反而现在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都买不到了。

其实我建议大家还是多分析新三板里面的好企业,多呼吁更多的优秀的企业来新三板,多提供一些思路,让新三板的企业的价值得到合理的对待。

第三个误区就是新三板门槛不高对企业帮助不大,不能套现所以不能实现财富自由,无法帮助股东套现,要上我们就上A股。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想大家没有仔细想过。

1、一个企业家含辛茹苦奋斗几年,甚至传统企业是几十年,企业家自己没有钱吗?他一定要大几亿去着急买私人飞机吗?一个好企业,每年净利润几千万的企业,企业家,家里是住在仓库里面,要着急套现去城市里面买套房吗?为什么我们实际中接触到的企业家,身价丰厚,在当地至少是社会知名人士,开的都是豪车呢?他们真的就那么迫切的把几十年的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上市变现套现吗?企业家是有胸怀和梦想的,能上新三板的企业家,是对资本市场,对梦想有想法的企业家。不然小富即安,每年赚几百万,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更爽吗。所以当一个企业的老板和我说挂了新三板,我都是非常高看一眼,这一眼,不是对他身份的尊重,是对他格局和规范程度的尊重。这是各怀梦想,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2、有了钱能干什么?我这里说的是拟IPO的企业家,这里的钱是八位数的资金。一年可以赚几千万的企业家,他有迫切的需要马上套现的动力吗?有什么东西非要套现股票才能去购买的呢?他自己的钱不能买吗?通常股东套现都是要改善生活为借口进行披露的,但是拟IPO的企业家,他们每年都可以赚几千万,他们这个时候花钱还不需要披露,除非买飞机,买其他的大型企业,不然想直接掉八位数那还是很难的,特别是他们以前的每一年都会赚到八位数。目前还没有见到那个企业家疯狂的囤积几千万的豪车然后迫切需要上市套现实现更多豪车豪宅梦想的。但是很多人不这么想,很多人看到企业的资料就是想,这个人想骗钱,想套资金。其实很多企业上市融资融的钱,不见得有企业家自己的家底丰厚。一个上万人的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套现来改变生活,而是人家本来生活就非常好了,希望进一步做出贡献的一群人。这种人本身不是计算利害得失的人,所以在审核这类型的企业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偏颇,有的企业做的事情不符合投资逻辑。大家仔细看企业的支出就能明白了,比如研发费用、比如募捐费用、比如因为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事情临时上马的事情,就像是五菱宏光马上转产口罩一样,他们不是为了商业回报来做这个事情,而是尽社会责任。

第四个误区,价值投资没有投机来得快,只追逐上等马的赛道。

一个项目如果你单纯从回报角度来考核,有些问题是问不通的。相反,完全从商业回报上来,拿来主义是最快的,这个类型的行业往往也是赚块钱最快。

就比如某行业,全行业大部分买买买,大部分企业都不做研发,毛利都定在50%以上,利用购买的资质快速上车,用广告铺天盖地的去宣传,赚快钱,然后几年后就寂寂无声了,这个行业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甩卖资质的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新行业,就等下一个资本进入,换产品包装,重新打一波广告。

这种行业其实不适合所有的投资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出来融资的时候是发展期还是崩盘期,而赚快钱的时候又有什么理由出来募资呢,自己的钱都花不完,就比如我自己想到的一个生活常识,如果我一个从不在这个行业消费的人都能每天刷到这个行业的广告了,那就说明这个行业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就是那种买股票的噪音,等我这种小散觉得这个股票要起飞了,那就是已经出货阶段了。

回到东北的那个企业,当时上新三板,当地第一家,省里补贴200万,市里、区里一分钱都没有,市里去香港上都有补贴,但是对新三板一分钱就是没有。其实是挺奇怪的,因为地级市好歹第一家啊,每年同行业这家缴纳的税收贡献最大,同行业中他们地市规模第一,就是没有相关的奖励政策。大股东坚持上新三板,最后上去了,同行业中全省排不进前十名,很多同行业的老板都不理解这个企业怎么想的。

销售额不过亿,净利润不过几百万,这种企业在新三板上就是有代表性的很普通的新三板企业。出去融资也没有人理,企业觉得一定要有点好处才行,出去路演了一下,除了有银行就过来问问,投资机构一个都没有问的。对于一个每个月收入近千万,雇员超百的当地稳定经营十几年的企业,因为没有固定资产,唯一的融资就是不足200万的信用贷款。

这个时候企业去换算市盈率,发现自己就是用A股去计算也就几元钱,这个钱股东咬咬牙,自己都能买,何必用外来资金呢。于是当时很迷茫,虽然新三板势头比较盛,当时冲到了万家灯火,对这个企业本身比较纠结。到底为了什么上新三板,好处是什么呢?当时有专家说新三板的好处就是没好处。其实当时很多人不明白,每年还要审计、督导,每年几十万中介费花的是为什么。

2017年底,某著名基金准备了几百亿要进入这个市场,中原和南方已经跑马圈地差不多了,到了东北一看,全行业里面这个月尽调,下个月签合同交割的企业没有几个,具体到省份来看,这家企业是唯一一个。

某主板公司带头来尽调,然后某著名基金等一批知名的投资机构开始过来谈,公司位置偏远,有的需要中转三次飞机但是也要飞过来谈。没有因为这个企业是东北企业而压低价格,反而因为上了新三板估值还高了10%。

没有第一步就是没有后面这第二步。

从价值投资商来说,路选对了,你企业的价值很多投资机构是不了解的,很多时候出去听得负面消息很多,会影响心情,但是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很多新三板企业需要等待一个机会,或者是等待了解你们行业的认真做调研的投资机构。或者是等一个领投的机构,机构会觉得跟风至少风险更小。

这里给企业的建议是多和优秀的投资机构接触,给投资机构的建议是看看行业里面优秀的企业是什么样的,新三板企业和优秀的企业之间的鸿沟有的仅需要资本就可以填平的那就重注投资,如果既需要资本还需要资源的,那就是否除了资金还有资源能够提供给这个拟投资企业,价值投资是发现企业的美好和不足,不仅仅是2年后套现的机会。当一个项目给你承诺赚快钱的机会,你就更应当审视这个企业,到底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借用一句话,企业不是争先,而是争的是滔滔不绝。价值投资需要的是耐心,新三板企业能上新三板,就证明这个群体的老板经过了初步的筛选,他们一定是有耐心,有毅力的企业家。

某东北轻资产企业在新三板上融资的这两年还发生了新的案例,非常可喜的案例,某小型新三板公司用股权质押,银行给了2000万元的授信,这是以前不敢想的。如果这个企业不上新三板,这2000万想都不要想。希望更多的政策可以向新三板进行倾斜,帮扶这些有意识的规范发展的企业,让企业融资更加方便。

新三板还是解决了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发展方向。

最后我想说,商人和企业家还是不同的。

新三板上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负面消息有,但是不代表这个群体价值低,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新三板和新三板上的企业家,找到合适的赛道,进入合适的赛场才重要。要比较,更要优劣兼备的比较,新三板还得加强宣传,新三板在自办发行、分红、行业包容度都有新三板的特定优势,这个主板也比不了。

道阻且长,各位新三板的同仁,讲好新三板的故事,消除对新三板的误区,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