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可以缓解企业用工难吗(居家办公共享员工)(1)

【现象】

受发展方向影响,近些年,线下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大量线下门店员工转换赛道,投身线上平台,而电商、外卖等新型行业线上订单的爆发式增长,仍旧面临人员紧缺的情况。行业间的劳动力供需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共享用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新宠”。

所谓共享用工模式,是指员工富余单位与缺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将员工富余单位的员工在一定期间内出借至缺工单位工作,员工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和社保关系不变,仍由原单位对该员工承担劳动法上义务的用工模式。

共享用工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多国企业为降低成本,鼓励“工作机会共享”。共享用工可以降低借出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强用工的灵活性,还能帮助停产企业的劳动者解决就业问题。

要说共享用工在我国的兴起,也是近两年的事。据报道,沃尔玛中国已与全国各地的娱乐及餐饮公司开展共同用工项目的合作,包括深圳市甘棠明善餐饮有限公司、四川乡村基餐饮有限公司等58家商户,沃尔玛全国400多家大卖场、社区店和山姆会员商店已入职兼职人员超3000人。

京东7FRESH发布“人才共享”计划,诚邀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在计划期间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目前,已经有大洋世家等多家餐饮企业员工开始到七鲜超市上班。

餐厅服务员当起了超市配货员,电影院售票员来到电商平台做分拣工作,KTV侍应生成为了外卖小哥……共享用工的方式在服务行业中尤为盛行。

【解析】

顾名思义,共享员工同时与两家及以上企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联系,共享员工模式可以缓解餐饮行业用工成本的压力,解决零售企业用工荒难题,同时也能帮助暂时失去岗位的员工重新找到饭碗、获得收入,是“三赢”的做法。然而,共享员工在提供便捷,带来“三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这种风险包括劳动关系的认定风险、工伤赔偿的风险、社会保险缴纳的问题、违纪员工处理的问题等。其中,认定劳动关系影响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如果餐饮企业与零售企业就员工借用或租用签订了《借调协议》等用人协议,那么,餐饮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仍是劳动关系,劳动者与零售企业之间是劳务关系。在劳务关系下,共享员工模式属于跨行业借调用工的模式,即社保仍由原单位缴纳、工资由借用单位承担并由原单位负责发放。在休息休假方面也应当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在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的同时,应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合同法》已经就“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灵活用工形式作出相应法律规定;《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也对灵活用工的社保缴纳、工伤认定、工伤赔偿等作出了规定。针对“共享员工”的权益分配指导性文件也已出台,期待共享员工模式能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好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