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水,包括江西省在内的29个省市严重受灾。

危急时刻,江同志亲赴江西抗洪抢险第一线,慰问受灾群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慰问时,他诚挚说道:“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受灾群众泪流满面,备受鼓舞。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

一 特大洪灾,灾区慰问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降水过多,以至于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此次洪灾,波及29个省市或自治区,尤其以江西、湖南等地受灾情况最为严重。

很多人的家园被洪水冲毁,只能在暴雨天气下临时搭建帐篷,配合解放军官兵抗险救灾。

时间一长,大家难免心神疲惫、心情低落。

值此危难之际,江同志亲自前往抗洪一线,并上大坝指挥抗洪。

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抗洪抢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要发扬不怕疲劳和艰苦的精神,取得胜利!”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坚决同天灾斗争!”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2)

受江同志鼓舞,灾区民众的低落情绪一扫而空,人们端正敬礼、高声宣誓,

“请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配合解放军完成任务!”

除了亲自前往灾区鼓舞民众之外,江同志还邀请众多气象水文工作者,分析洪灾来由,以及具体的抗洪措施。

在江同志的指导下,丁一汇等水文工作者配合中国气象局,监控洪灾情况,把控全场。

等到8月中旬,也就是抗洪抢险最为艰难的时刻,人们再度面临着破圩的风险。

但是很多区域的水位已经严重高于沿江内河水位,始终无法排涝,破圩似乎已经成为必然。

这种时刻,抗洪抢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振士气,让大家有必胜信念。

于是在狂风暴雨中,江同志再度穿上雨披,冒着风雨走到前线指挥。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3)

狂风暴雨来袭,江同志却巍然不动,只见他面容严肃,气势十分坚定。

救灾军民们也再度受到他的鼓舞,凭借着顽强的斗争精神,度过了1998年特大洪灾。

早在洪灾来临之前,江同志就非常重视气象事业,将其视作国家现代化水平一大标志。

正是在他的重视下,扬州等地的气象局才会得到快速发展,为保障经济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1998年特大洪灾虽然过去了,但是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却流传深远。

比如说,全国军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灾,以及江同志不畏艰险、指挥作战等等。

不过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慰问中江同志与一群师生的谈话,寥寥数语,尽显温情。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4)

二 温情谈话,重视教育

当时,灾情较为严重,灾区师生只能待在临时搭建的蓝色大帐篷中。

通过当时留下的视频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帐篷里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显得有些不安。

他们在密集的雨滴击打声中,左右扭头低语,脸上带着家园被毁的悲痛。

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同志带着抗洪救险的同志们赶来了。

局势虽然危急,但江同志没有表露紧张情绪,反倒是和帐篷里的老师谈起了孩子们的教育情况。

当得知普通话教育得到推广,孩子们在抗洪抢险时仍不忘学习时,他十分高兴。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5)

此后,江同志又专注地询问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老师们家乡的受灾情况等等。

只听一位女老师说道:

“我的家在永修,不过不是这个乡,在旁边县下面的乡镇里,那里也遇到了洪灾……”

听到这话,江同志十分感慨:

“家乡受灾,你还能坚持在这里带着孩子们,这是十分难得的。”

正像江同志和一众老师谈话时,提到的“洪水无情人有情”,洪涝灾害虽然冰冷,但是人们在抗洪抢险时所展现出的态度却十分温情。

慈祥和蔼的江同志,在交谈中也明确表示:“面对灾情,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

帐篷里的师生们很是感动,随着一阵阵掌声和“感谢江爷爷”的亲切呼唤,这次慰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6)

其实,在这次慰问中,江同志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

“即使水灾来了,我们也不能忘了对下一代的教育!”

实际上,江同志始终认可教育优先战略地位,并将其视作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这一点,从我国先后启动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中就能看出来,科教兴国更是完美诠释。

就在洪灾来袭之时,江同志仍旧关切着对下一代的培养;

为了促使教育资源均衡,他更是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这是江同志所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理念的践行。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7)

时间到了2000年,江同志还亲自给东关小学的学生们回信,信中如此写道:

“我读小学的时候,中国正蒙受苦难,外忧内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你们生在好时候,生在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一定要珍惜……”

的确如此,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可以说完全仰仗于先辈们的努力与牺牲。

先辈们凭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我们则是要靠教育,培养出下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光辉未来。

教育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江同志的高瞻远瞩属实令人钦佩。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8)

三 军民一心,抢险救灾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之所以能快速渡过难关,一方面源于指挥有方,另一方面得益于军民一心。

据不完全统计,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至少有80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

其中光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调动了几十个师、旅和武警总队,累计将近450万人次。

至于调动的民兵预备役部队,那人数就更多了,将近500万人。

另外还调动了上千架飞机、数万舟艇,以及数十万台次的车辆,做到了全力以赴。

与此同时,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与故事令人动容。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9)

比如说李向群,1978年出生于广州塔山。

他家境富庶,有百万资产,完全不用四处奔波,可为了实现爱国理想,他毅然选择了参军。

1998年抗洪抢险过程中,他积劳成疾,却仍坚守在堤坝之上,哪怕数次昏厥,也从未脱离抗洪抢险战斗。

有时候醒来仍在堤坝上,他就抹把脸起身继续干,有时候醒来在医院里,简单输液后他又继续参与战斗,结果最终因劳累过度而牺牲。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0)

比如说张国兴,1972年出生于河北晋州。

父母对他极为疼爱,从小便是细心照顾,后来他要参军,父母怕他吃苦不肯答应。

最后扛不住张国兴以绝食相逼,这才同意他参军。

后来的部队里,他刻苦学习,很快成为技术骨干,抗洪抢险之时,也是一把好手。

情况危急之际,他更是连续守在大坝之上几天几夜不休息,最终成功封堵了江西九江的大坝决口,赢得一片盛赞。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1)

再比如说高建成,他1965年出生于湖南湘阴。

与前两位不同的是,高建成毕业于空军学校,在空军高炮团服役。

由于成就优异,所以他很快就被授予上尉军衔,还曾6次被评为优秀先进。

原本是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士官,结果那年抗洪抢险时也因救人而牺牲了。

当时他还发着高烧,但是为了救人,始终坚持在战斗第一线。

他所在的部队,路过长江大桥决口段时,意外发现有群众暂时被困,他主动脱下救生衣,硬生生从洪水中救出8条生命。

最后,当他终于将一名挣扎于洪水中的新战士送到树边时,自己却力竭被巨浪卷走了,不幸壮烈牺牲。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2)

这些参与抗洪抢险的战士们,年纪普遍都不大,不过二三十岁而已。

但是他们在战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和素养,丝毫不比革命年代的战士们差。

甚至就连那种“牺牲自我,服务人民”的精神,都跟建国时期的部队一脉相承。

难怪许多人说,“98年抗洪抢险,是我们的军队服务于人民最好的论证”。

军队服务于人民,人民也感念战士们的恩情,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灾区民众同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们不仅配合调遣,而且还给战士们提供了一定照顾和物资上的保障。正是因为军民一心,我们最终才能取得那份伟大的胜利。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3)

四 传承精神,纪念先辈

1998年9月4日,江同志在九江市宣布,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不过,江同志也指出,我们应当继续发挥那种不怕困难、顽强斗争的“抗洪抢险精神”。

因为接下来,还要搞好救灾工作,把受灾地区的生产早日恢复和发展起来。

即使是到了今日,“抗洪抢险精神”依旧是新中国精神传承中的一抹亮眼底色。

它跟“长征精神”一样,同样值得我们纪念与传承。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4)

1998年9月28日,中央军委还特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表彰大会,表彰抗洪救险的同志们。

表彰大会上,江同志精准概括了战士们在抗洪抢险中的表现——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团结协作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实际上,这正是一只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需要的作风。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是灾难同样也是磨练,帮助我军建设新时期军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知不觉那次抗洪抢险就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

昔日的抗洪抢险英雄们,有不少已经从部队退役。

那些抗洪抢险过程中,受到江同志鼓舞的孩子们,如今也大多成了建设祖国的栋梁。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5)

令人悲痛的是,江同志在2022年11月30日,于上海去世,享年96岁。

12月1日,北京西郊机场国旗半垂,礼兵们抬着江同志的灵柩走下专机的时候,举国悲恸,八方同哀。

几十年革命与工作生涯里,江同志兢兢业业,为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比如说,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首次完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教兴国等。

三个代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社会主义,该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去建设的问题。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6)

同时,三个代表还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至于科教兴国,同样令人钦佩,关于教育方面,我们上面已经有所提及。

关于科学,《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也表露的十分清晰。

从高原到海岛,从老革命区到新开放地,处处都是江同志留下的革命足迹。

我们再回首江同志光辉一生的往事,由衷的对他抱有敬意,既是敬佩他为党和人民、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同样也纪念他的崇高品格。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几年一遇(江同志亲临一线)(17)

从1998年他亲赴前线,慰问灾区民众就能看得出来,他对群众始终有尊重和关切之心。

长江源头树立的那块纪念碑、上海市政府所宣扬的“每年必须要办几件实事”的理念,仿佛都在向我们倾诉着对江同志的崇敬和怀念。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应当从过去的故事中汲取到光辉的力量,为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新中国发光发热。

这是对革命先辈的继承,也是我们能给予江同志最好的怀念,另当牢记期望,报效祖国,共同创造先行者们期待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