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完父亲写的潞王与潞琴二篇文章后又看到一篇关于潞王陵轶事,于是就想一起整理出来。1997年5月23日《新乡日报》第4版,刊登白有镇和毛栋摄影报导【潞王陵何日不再震颤】一文后,相继又于6月6日第一版刊登了毛德胜撰写的【省委书记话文物一李长春同志考察新乡潞王陵侧记】的文章,看了二文后,感触颇深,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沉静,恨不得马上跑到作者面前,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潞王陵的事,一一向作者讲述一遍。我虽已年过古稀,但思维和记忆能力还很好,为了让后人知道有关潞王陵的情况,现将有关潞王陵的轶事陈述报端,以飨读者。

一 开了凤凰山,潞陵乏光彩

1982年6月13日至15日新乡市成立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我荣任理事。在会议期间,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王书庄和副理事长陈磁德同志,特意从北京来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在会议期间,我陪同他们参观了潞王陵。他们看到潞王陵前的石羊石马。非常高兴,并连声称道说全国明代陵墓很多,像这样的石刻还这样好的保存下来,实属少见。但是,当登上潞王陵顶峰,北望凤凰山被开采的破烂不堪时,王书庄教授颇有感慨的说,开了凤凰山潞王陵乏光彩,应该赶快建议,山不能再开了,保护文物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啊!事实怎样呢,转瞬之间,15年过去了可是开山的炮声,照常轰隆不断,试想恐怕用不了15年,在南北互相夹击之下,凤凰山就荡然无存了。到那时就不是头枕凤凰山了,而就成了头枕山凹凹分将池村了。不论管理者,或是观赏者,在遗憾,在后悔,也就晚了。

二 四百年的棺椁做家具

1970年冬,我在潞王坟村下放,负责该村的整建党工作。在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下,时任监狱党委书记的韩云珠同志设想,把东西坟从地下打通,把两坟地下作为占时防控指挥部。当时这个设想,不但立即付诸实施,而且确实很快完成了,西坟打开后,在韩云珠陪同下,我曾亲自多次下到坟里看过。当我第一次下去时,娘娘坟的外椁还完好无恙,我曾钻进椁里,手拿进尺把长的木银钉,还够不着椁顶咧,棺椁之大,可想而知。后来又进去,就发现棺椁被破坏,有的干部拿出做家具;【我听苏科长说确实是这样,和豫北监狱交接时有个办公桌就是用棺椁木做的,要的时候说找不到了】有的放在墓道堆的乱七八糟;后来又进去看,就全部被犯人烤火了。我捡了些小块,钉了个小木匣。一直保存十几年,后因房屋开发时拆迁,不知道放哪了,至今我时时想起,颇为遗憾!

三 随葬童男童女

娘娘坟两侧,为丫环坟。在娘娘坟和丫环坟之间的通道上,随葬有不少童男童女,而且都是直立贴墙葬。监狱的医生给我讲,根据小孩的身高和指甲鉴定,随葬都是十二,三岁的童男童女。我听了后,有点不相信,就此问题,我还专门向王树庄教授作了请示,我说,王理事长,怎么到了明朝还有活人随葬?他的回答非常肯定,斩钉截铁的告诉我,活人随葬在明朝是有的。

四 太子坟的破坏

在潞王陵东南的三百米左右为太子坟,1970年金等寺一些人,突然把坟挖开把砖拉走,盖大队饲养室用。我知道后,立即通知杨海寰同志,因为当时杨海寰同志负责文博工作。杨海寰同志当时虽然及时去了,但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把太子坟破坏的净尽了。

五 让雄狮挺立

在1972年春夏,我出于职业责任感【因当时在市委宣传部我主管文艺工作】看到西坟一对雄狮,倒卧在地,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文化大革命,连娘娘坟前的狮子也难免劫难。我便到大型机床厂,找到曾任市委秘书长,时任党委书记的梁东峰同志,提出用吊车把石狮调立起来。梁东峰同志愉快的答应了我的请求,派车去吧一对石狮吊起。在吊的过程中,不慎吊车头触及电线,险些出人身事故。石狮吊妥后,是我个人拿钱请司机喝的酒吃的饭。就是这,当时还有人在监狱食堂门口贴小字报,说我在食堂请客吃饭了

六 扒墓人收口如瓶

我1972年在潞王坟下放时,参与拔墓的人还在,人们都说,凡是参与拔墓的一丝不挂,都赤身裸体,怕私藏文物,但是而参与扒墓的人,却守口如瓶,真是许褚进曹营,不论人们怎么问,一言不发。不论提任何问题,只要是涉及扒墓的事,便部做声,若无其事,有的说潞王陵中潞王头枕的,脚蹬,手托的都是元宝,有大有小,形式多有不同,珍珠和玛瑙更是五颜六色,光怪陆离,形状各一。有的说,扒墓人虽然赤身裸体,但也人偷藏在肛门里,将珍珠玛瑙带回家中。

宋汴梁是否利用了前朝的遗址(汴梁说史潞王陵轶事)(1)

七 供桌腿做做餐桌凳子

娘娘挖开后,其规模之大超过潞王坟。陵前有一石雕供桌,是圆形的,曰30公分高,雕刻的不但非常精致,而且可以转动,其中有一个监狱干部拿出来,放在食堂院里做凳子用了,我当时看了非常心疼,曾几次想拿出来。但因处于下放干部的处境,未敢拿走,后来不知被谁拿走了【苏科长说曾化高价下去收购文物都没有人交】再也找不到了。为了此事我至今还感到有点后悔,为什么不给时任党委书记韩云珠同志说一声,把它拿走保存起来呢!我在这里呼吁,豫北监狱的同志,谁拿走这个供桌圆柱,还是把它送给负责潞王陵的有关同志吧!物归原主,必进其用,一旦娘娘娘坟开放,其作用就非同凡物。

平原新投文化艺术中心梁涛整理

--------------------------------------------------

相关链接

守护华夏魂 :郭力唤醒了全社会对一个“国宝”的保护意识

潞王陵位于新乡,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其为潞王墓或者潞王坟,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占地面积15.7万平方米。墓主人朱翊镠是朱元璋九世孙,万历皇帝唯一的同母弟。陵园由神道、潞简王墓、次妃赵氏墓组成,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藩王陵墓,建筑材料除采用极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部采用青石、白石筑砌,故有“中原定陵”、“中原石头城”之称。就其面积、布局和石刻艺术,完全可以和北京定陵媲美。

然而,一直到2001年,潞王墓还是处在被严重破坏和被监狱占用的的境地,面临灭顶之灾。2000年,我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主管主办的《河南商报》地市部记者,主要负责报道新乡的相关新闻,我感到这是一个重大题材。

每次去潞王墓前期采访,看到的情节都是触目惊心:潞王墓背靠凤凰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开始放炮开山,仅2000年2到6月份,21家大型采石场每天组织2000多人放炮采石,每次炸药引爆引起的震动相当于5级地震,也就是说潞王墓每天要遭受数次5级地震!

另外,潞王墓附近为河南省四大建材基地之一,13家小水泥厂每天灰尘排放量为38吨,灰尘酸雾不仅严重污染空气,而且严重腐蚀石刻文物!

更让人揪心的是,潞王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妃赵氏墓从上世纪50年代就被河南豫北监狱占用,里面有大批武警和数千犯人,狱方缺乏文物文物保护意识,想拆就拆,想建就建,从特殊渠道取得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里面乱搭乱建现象惨不忍睹!

如果仅仅报道一下潞王墓被破坏的现状,完全可以发稿,但是在前期调查中,我发现国内文物专家、河南省人大、政协,新乡市人大、政协,《中国环境保护》、《中国文物报》等几十家媒体在十几年间就没有停止过呼吁,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有过专门指示,均无明显效果,这种情况下仓促发稿,容易成为烂尾新闻,缺乏建设性,会浪费一块好原料。

于是,我开始分析报道会涉及的相关部门,他们的负责人担心什么,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结果。作为媒体除了舆论监督,能不能牵线搭桥,在潞王墓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各方利益得到主张?

小水泥厂开山炸石,污染环境,根据国家和河南省的相关政策应予取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新乡市政府和区政府,只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媒体在报道的同时,也是帮助政府做舆论铺垫。监狱方每天组织上千犯人开山炸石,利润不菲,几乎成为监狱方的主要财政来源。停止开山炸石,就等于断了监狱方的财路,两军对垒,先断其粮草,这仗就好打了。

宋汴梁是否利用了前朝的遗址(汴梁说史潞王陵轶事)(2)

同时,被破坏的凤凰山,完全可以建设成一个森林公园,这更符合当地长久发展的利益,新乡市政府应该会给与理解和支持。

监狱方是没有保护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因是他们没有文物常识,这肯定是要提出批评的,监狱因为历史的原因占用了次妃赵氏墓,这里远离市区,监狱干警和家属生活极为不便,如果监狱能够搬迁,皆大欢喜。经过特殊管道和监狱方沟通,监狱负责人除了委屈以外,也极力主张监狱搬迁。当时新乡市字高速发展,市区附近大块的土地已经不多,而且地价在不断上涨,我个人给狱方的建议是:早搬迁早有利!晚搬迁不仅没有利,而且后患无穷!

通过和各方的沟通,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通过系列报道,促成停止崩山炸石、从监狱手中收回潞王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妃赵氏墓?在和报社领导汇报了报道思路后,时任《河南商报》社长徐建勋大力支持,主管副总编胡巨成表示:在发稿时,如果总编室传真占线,直接发到他办公室!在地市部主任郭书臣的支持下,我开始着手撰写潞王墓的相关报道。

2001年2月19日,《河南商报》以通栏标题发表我采写的《炸青山凤凰变病鸡 占墓园王陵成监狱——救救国宝潞王墓!》一文。

开篇便是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馆长向人大代表发出紧急呼吁:“我国目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潞简王墓正面临灭顶之灾,挽救这一国家级文物刻不容缓!”文中历数潞王墓的精美、华贵,在中国文物界的地位,尤其是次妃赵氏墓,在明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然后,用精准的数字,和触目惊心的现场描写,说明潞王墓正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最后把问题交给了新乡市政府:环境污染、收回次妃墓的问题如何解决?

头篇报道发出后,新乡市政府政府没有回应。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报、市场报、华商报、河南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新乡市政府政府依然没有回应。媒体一阵热闹后,一切归于平静,我也一筹莫展,下面的报道怎么做?没有了新闻由头。

报社再次提供的强大的“炮火”支援。2001年3月2日,《河南商报》在醒目的位置,大标题刊登《郑州一读者向新乡市政府进言——保卫遗产 保卫潞王墓》,并配发编者按:本报2月19日《救救国宝潞王墓!》一文刊登后,许多读者来电来稿,呼吁新乡市当地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不要让这样的国宝再遭重创。现编发其中的一封读者来信,希望能引起新乡市政府的重视。读者在信中问新乡市政府:作为一方政府、一任国家的公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是否该给历史留下点么?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利,相信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的政府一起努力,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此子一落,满盘皆活。正在郑州参加河南省“两会”的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玉峰看到此文,马上与我联系,于是峰回路转,有了商报3月6日的第三篇报道《日前,新乡市副市长张玉峰紧急约见本报记者,通报该市为保护潞王墓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的安排——潞王墓看来有救了》。

在此后的连续报道中,市地部主任郭书臣曾几次到潞王墓实地了解情况.......

4月1日,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到潞王墓实地考察,4月3日,新乡市委书记李建昌、市长连维良带领该市党政领导班子到潞王墓现场办公,要求有关部门要介入,严格执法,小型水泥厂要控制,并陆续关停。潞王墓有这么高的文物价值,是新乡人民的骄傲,如果保护的好,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而监狱方面也传来积极的消息:向新乡市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豫北监狱从潞王陵区搬迁的提请议案》后,又以豫北监狱3号文件的形式,向新乡市市委、市政府呈送了《河南省豫北监狱关于从潞王陵区搬迁的意见》。各方面历年挤压的矛盾、误解在不断化解,相关利好消息我在《河南商报》以《新乡市现场办公明确要求——保护凤凰山,开发潞王墓》为题进行的报道。

商报“救救国宝潞王墓!”的呼吁,已经持续报道了进3个月,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更引起省市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4月初,时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长的贾连朝针对潞王墓现状批示:请新乡市政府切实采取措施,依法保护文物;请省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给与支持,并督促落实。

宋汴梁是否利用了前朝的遗址(汴梁说史潞王陵轶事)(3)

随后,河南省司法厅厅长徐国红、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有仁在新乡市委书记、市长陪同在,到豫北监狱进行调研,并就豫北监狱搬迁,收回潞王次妃墓进行了商议,表示服从大局,时机成熟,立即搬迁。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4月9日以《副省长贾连朝批示 有关各方拿出措施——监狱搬走让位“潞王妃”》为题,给潞王墓系列报道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后,新乡市投资1.8亿元,搬迁了豫北监狱,关停了100多家采矿企业和7家水泥厂,还启动了以潞王陵和凤凰山为核心区的省级森林公园建设。

2006年,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确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潞王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园的扩展项目进入此名单。

(郭力,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南辛研究中心副主任。新乡市政协第九、十、十一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曾任《魅力中国》杂志执行总编、大相国寺佛乐总策划、北京创意村河南总经理。曾参与策划过国家级非遗大相国寺佛乐、郑州弘亿国际庄园、重庆新名片南滨路、中原地区最大的禅修基地官渡寺、焦作云台古镇、开封鼓楼区旧城改造、新乡葫芦小镇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