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说过豫让,但你一定听过“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没错,这是豫让的名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

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

你可能没听说过豫让,但你一定听过“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没错,这是豫让的名言。

历史学家通常以三家分晋为界,来划分春秋和战国。按照这个标准,豫让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晚期;

晋国因曲沃之乱,驱逐了众公子,导致晋国公族没落,卿族崛起;几番内斗后,魏、赵、韩、智四家灭了范家和中行,掌握了晋国的国政;

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是默默无闻的;

范家和中行家被灭了之后,豫让又投奔了智家;此时智家的掌门人叫智伯;

豫让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

传说智伯非常聪明,且有魄力;但他的缺点也很突出:那就是不可一世。通常聪明人都有这个毛病吧,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不可一世的智伯,借用晋国国君的名义,强迫魏、赵、韩三家割让土地给智家;结果,在赵家掌门人赵襄子的策划(蛊惑)下,魏赵韩三家灭了智家,并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智家也因为掌门人的死,树倒猢狲散了;

但豫让逃到了山里,他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于是豫让喊出了一句旷古名言,这句名言在中华大地上回荡了几千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据说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遂,赵襄子念其忠义,就放了豫让;

然而豫让并未死心,为了接近赵襄子报仇,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肿烂,剃掉胡子眉毛,同时吞吃炭块,使嗓子变哑,使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的行程,在赵襄子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

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有人说豫让不够忠诚,先后做了范家、中行家的家臣,最后还做了智伯的家臣;

也有人说豫让是愚忠,智伯都死了,智家人都不想着报仇,你豫让凑什么热闹?

豫让说的明白:范家、中行家待我为普通人,我以普通人回报之;智伯待我如国士,我以国士报之,仅此而已。

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