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接到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通知,我被录取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国国家画院班,接到通知我非常高兴,也有许多忐忑。虽然已经从事很多年的工笔创作,有一些创作经验,但是关于国家主题性的项目,还未曾接触过,以前搞创作都是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点去创作。面对国家主题性创作的体量和深度有很大的压力。

学习历史绘画(尊重历史强调绘画)(1)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国画) 206×503厘米范春晓

我被分到的选题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是一个集中表现我国科技进步、革新图强的选题范畴,选题下面的子项目有大飞机、高铁、量子计算机等等国家近几年在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我联系到了中国商飞集团,考察了部装总装车间、试飞中心,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了解了许多C919大型客机的艰辛研发过程,从设计到组装再试飞,以及试飞对飞机的不同要求,为我接下来的创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经过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反复斟酌,最终我决定选取C919大飞机为表现主题。2017年5月5日,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C919顺利首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C919的研制凝聚着中国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心血,是我国民航工业上的第一次突破,具有创新性、奠基性和开创性,“中国制造”成为世界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名片。

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我的草图完成得比较顺利,我选取了飞机在总装车间的正面视角,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式构图。经过两次看稿会,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修改,我的第四稿草图顺利通过审核。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大飞机刻画得很有形式感,构图也好”。

初稿是对节奏和整体的把控。真正面对正稿,还有很多问题出现,为此我又联系了中国商飞公司,希望能够进入总装车间现场采风,由于航空商业机密的原因,要求非常严格。部装有些车间不允许拍照,只能仔细感受,在头脑中记录下来。我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以备正稿深入时使用。

正稿的完善修整过程进行了约5个月时间,由于希望展现飞机制造的复杂精密性,我打破了时间的观念,将诸多工序融汇在作品中,工人们或精心操作,或研究学习,或检查交流,利用支架的分割布局,更加全面有深度地展现C919研制的历程,也集中表现了老中青三代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中国商飞精神。其中感触较深的是商飞年轻工人的比重很大,与以往我们印象不同的是年轻工人的时尚阳光,以及知性工人的气质,我在刻画的时候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把握,时尚的烫发,新潮的眼镜,结合商飞的工装,努力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工人形象。飞机各部件的细节推敲也非常关键,有很多专业知识不能含糊,我边查资料边征询专业人士,努力做到专业人士看到能够认可,这也是创研班史论老师反复要求的要尊重历史、尊重知识。

经过约5个月的精心推敲、修改丰富,10月份我开始准备过稿勾线,这是个艰苦而关键的步骤。由于画面巨大,飞机和工作架结构线繁复,需要非常粗厚的线条,才能够支撑起画面。刚开始我准备使用界画的方法勾线,但是试了几天,感觉线条虽然足够平直但厚度不够,毅然决定放弃界尺,徒手勾勒直线,开始几天还是不行,慢慢有了感觉之后就好很多,正如我设想的一样,线条平直圆重、凝练概括。线稿整整勾了两个月。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为了下面的着色塑造,我准备先将作品托表一层,为了表面看不到托表的接缝,我从宣纸厂定制了超大的净皮宣纸,请装裱师傅到工作室帮我托表上墙。

草图阶段,何家英老师曾给我指导建议:黄色调不能燥,要加强绘画性。在接下来的着色塑造阶段,我时刻注意画面整体的节奏及绘画性。刚开始是大面积铺设红黄色块。为了追求厚重辉煌的艺术效果,我尝试着反复积染反复清洗画面,这样做的好处是颜色的浮色被洗掉,多遍的积染可以使色墨充分吃透到宣纸里面,而且出现一些撞色和晕染的地方。难点是如何把控技法与画面整体节奏的吻合。经过反复调整深入,以工笔的形式完成了作品。2019年4月,《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通过了首轮验收评审,评审专家组给出的评定是:画面完整性和调子好。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与创作,我对艺术审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使我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不断升华。我认识到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吸取当代及传统中的各种知识,掌握新观念,不断地探索、创新。多次的看稿会,导师学员在一起直面作品、分析作品,不仅加深我对主题创作的思想认识,还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许多新思考。结合创作实际进行反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主题性创作意义的重大,深刻体会到一位青年画家应该努力创作优秀作品的时代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