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讯(李博 董乔 赵新 记者 霍枭涵)日前,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集贤村党支部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黑龙江林甸县脱贫?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黑龙江林甸县脱贫(佳木斯市桦川县集贤村)

黑龙江林甸县脱贫

东北网3月13日讯(李博 董乔 赵新 记者 霍枭涵)日前,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集贤村党支部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

治病治愚:选准改水突破口

上世纪七十年代,地甲病和克汀病患者占集贤村总人口76.8%。村民智能普遍低下,村集体经济薄弱、年年吃救济。这个以“傻”出名的贫弱村,村支部书记找谁都不愿干。1971年冬的一天,县农工部部长把一本《党章》放在28岁的许振中面前,郑重地说:“党章上明确个人服从组织,这个就你干了!”

许振中毅然挑起村支书重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围村没这么多智能低下的人,许振中判断一定是本村的水土出了问题。他揣上一瓶水,跑到县防疫站检测,结果发现每升水含碘竟然不足一微克。从那天起,他就带着手写的几十份集贤村情况报告,跑县跑市跑省,历经7年坚持不懈奔波,终于引起时任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李德生的关注,派来工作组,亲临集贤村帮助研究改水。1979年9月8日,一座高10米、蓄水42吨的水塔拔地而起,3800延长米自来水管道通向全村,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村党支部把9月8日这一天定为集贤村“改水节”,让村民永远铭记党恩。

改水的同时,请来医疗队为全村患者精心治疗,党员、干部分工包干,对重患每天都送药到手,帮他们服药到口,等他们咽下再走。到1984年,已治愈地甲病患者790人、治愈率达92%,新生婴儿再未出现此类病例。从此,“食盐加碘防治地方病”被中国乃至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应用,集贤村也被称为“中国食盐加碘第一村”。

水改好了,地方病被控制住了,全村还有150多个呆傻聋哑人。许振忠提议办一个育智班,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学习训练。找不到老师,就动员在村小学当老师的妻子和女儿任教。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母女俩不知吃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硬是以滴水穿石精神把一批批傻孩子培养成有用之人,有一部分孩子相继进入正规小学、中学和聋哑学校继续深造。母女俩还适当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简单劳动,培养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治穷致富:走出脱贫增收路

挖掉了病根,集贤村开始向穷根宣战。两届村党支部始终把脱贫致富的目标抓在手上,他们立足资源优势,外学经验、内挖潜力,让脱贫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1981年,老书记许振中提议建砖厂,遭到全村人反对。可他说:“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砖厂出砖那天,让我以死的方式祭窑我都干!”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精神和冲天干劲,砖厂投产仅一年就纯盈利12.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43元一跃增至223元。1990年,经过市场考察,又办起酿酒厂,冠名“傻子酒”,远销北京、山东、湖南等10余个省市和地区,企业连续三年上缴税金超过300万元,成为桦川的利税大户和支柱产业。1996年,由集贤村6家村办企业组建的黑龙江省傻帮集团公司,成为全省东部地区第一家村办省级集团公司。

1998年3月,老书记许振中结束了27年的支部书记生涯,王喜林当选集贤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这一干就是22年。两任书记,半个世纪,半个世纪脱贫史,薪火相传两代人。

村内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帮助他们拔穷根,共同迈进小康成了王喜林心中的头等大事。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王喜林不断跑业务,谋发展。2019年,在去往哈尔滨考察肉鸭养殖的路上,王喜林突发心脏病,住院半个月才恢复,出院第一天王喜林就直接赶往鸭厂进行洽谈,促成了肉鸭养殖基地在集贤村落地。就这样经过不断考察摸索和村内群众的集思广益,集贤村确定了“金猪、肉鸭、傻酒”产业引领脱贫致富新路。发展“金猪”产业,依托桦川县洪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扶贫户投资经营、合作代养、保底回收方式,新建1万平方米生猪场,年出栏6600头,扶贫户当年分红5300多元。发展“肉鸭”产业,与肉鸭公司合作,新建2栋3000平方米的肉鸭养场棚舍,年出栏肉鸭10万只、获利20余万元。发展“傻酒”产业,在集贤村原址重建傻子白酒酿造厂,擦亮“天下第一傻,就是不掺假”这一金字招牌。2019年新酿制“傻流香、傻柱子”白酒20万斤,获利近60万元。王喜林还利用村西原废弃沙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2万元。同时,将光伏设备下方闲置土地,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种植小杂粮等矮科作物,通过“农光互补”拓宽增收渠道。到2020年,全村5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清零,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致美致强:唱响文明励志曲

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集贤村50年发展史见证了新老两任书记的接续奋斗,也让这个昔日的“傻子屯”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

重教启智一直是集贤村优良传统。从最初办育智班开始,村党支部就舍得教育投入,筹资200余万元建成全县最好的村级小学,建立教师奖励补贴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到村执教。对智力低下的孩子实行个性化送教送学,尽心竭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教启智一直是集贤村优良传统。2020年,集贤村继续坚持村风村纪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开展国学讲堂活动,请桦川县国学资深教师现场授课,积极培育“文明集贤的好娃娃”;邀请农技推广中心老师到集贤村夜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帮助种地大户提升种植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利用村内新装修的农民图书市开展农民培训活动,邀请村内党员、积极分子参加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史培训,邀请县党校老师、镇党务工作者开展“如何当好农民党员”主题党课,提升农民党员党性修养;协调就业局针对集贤村本村产业,聘请专业老师,到集贤村开展白酒生产、畜禽养殖等专业性培训,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提升快的学院直接进入场内工作,带动村内劳动力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如今,集贤村已先后考出本科以上大学生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生7名,培育出社会各界人才30余名。集“贤”村,终于名至实归。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村党支部投资12万元建成村史馆,组织村里孩子和高考学子参观,引导他们不忘治愚初心,牢记“傻子屯”历史,激发村民树立自强意识,坚定脱贫信心。栾合文是集贤村第一批育智班毕业的聋哑孩子,从小就有书法、绘画天分,但家贫困,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捐款5000元资助他到北京学习,如今,他创作的鸵鸟蛋绘画工艺品销路很好,成了集贤村的励志典型。

2018年,村民姜长中妻子重度烧伤,王喜林和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不到两天时间就筹集5万余元。残疾户孙敬禄也一瘸一拐走到村委会捐款200元,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村里蔚然成风。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探索,集贤村在两任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成功的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首批试点,集贤村积极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风貌行动”,让“方便”更方便,让“乡愁”不再愁,让“村貌”有颜值。如今走进集贤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绿树成荫,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遍布全村,村民们在修葺一新的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抒发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