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盒彩色铅笔,5个钟头,12幅漫画……当周海波放下手中的画笔时,书桌上的时钟悄然指向了晚9点。此时的拉萨还一如白昼,忙碌了一天的城市逐渐归于平静。而远在2600多公里外的南京却早已灯火通明,他的同事和战友们又将迎接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不眠之夜。

周海波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医生。四个月前,他作为江苏援藏医疗队的成员来到拉萨,开始为期一年的援藏任务。这两天,由他创作的12幅以此次南京抗疫为主题的漫画和自述在朋友圈走红。简约活泼,生动而有趣,这个来自海拔3700多米高原的漫画,给全城抗疫的南京送去一抹甜。

援藏先进个人(用画笔为南京加油)(1)

7月21日,南京发生疫情以来,周海波的微信群、朋友圈被同事们饱满的抗疫氛围填满,虽然物理距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但家乡那些彻夜未眠、全员作战的同事们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这个颇有艺术天分的80后医生,想起了自己的画笔。

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周海波还肩负医学科普的任务,除了文字,画笔就是他的有力工具。铅笔简单打个轮廓,蓝黑圆珠笔勾画定型,彩色铅笔涂描上色……五个小时,行云流水,内心积累了两三天的素材和感触随手中画笔倾泻而出。桨声荡漾的秦淮河、手艺高超的医生、有序有爱的居民……在周海波笔下,这座紧张、忙碌的城市显得务实、有爱而豁达。

援藏先进个人(用画笔为南京加油)(2)

“画这些漫画的彩色铅笔还是我从南京带过来的。”周海波说,因为担心在拉萨买不到合适的画笔,在出发前,他特意拿走了平时女儿画儿童画的彩色铅笔。没想到,这一无意之举让他能够以这样特别的方式抚平内息焦虑,参与南京抗疫。

“口述中的‘我’不是我,而是由很多同事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漫画的细节也都来自与同事交谈而来的素材。”周海波告诉记者,比如,其中有一幅画中,一身穿蓝色体恤的小男孩摇着手中的蒲扇给正在做核酸检测的医护扇风。“这个细节来自我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学生。他看到小男孩做完检测还迟迟不离开,原来是想要为这个汗如雨下的护士姐姐扇风。”

“我们80后可没上过什么培训班,全凭自己兴趣。”从小,周海波就热衷于临摹小人书上的孙悟空、武松等英雄人物,跟着“七巧板”等电视节目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成章法却自有风格。日常漫画、山水写意画、花鸟工笔画……只要一盒彩色铅笔。而这项技能,也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普医生。

援藏先进个人(用画笔为南京加油)(3)

“医学是复杂且专业的,普通人没有学过解剖学,也很难看明白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漫画就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心脏手术怎么做?人体器官的具体构造是什么样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什么?解释这些,也只要一盒彩色铅笔。

援藏先进个人(用画笔为南京加油)(4)

爱玩、爱吃、爱收藏、爱烹饪……除了画画,很难想象,这位平日里严肃的白大褂竟还有如此丰富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虽然我是学医的,但小时候一些文科科目经常考第一,最爱历史。”在他家里,邮票、铜钱、银饰、像章……塞了满满一书房,还有700多本和10岁女儿一起共享的小人书,“这都是我的宝贝。”而小时候可望不可求的变形金刚模型,也成了周海波最为珍惜的收藏品。“我最爱的就是擎天柱,蓝色的眼睛有智慧的光芒,一生乐观、勇敢、主持正义。”说到这,周海波笑了,此时的他语气尤其坚定,就像一个可爱又正直的男孩,又像一个坚强有担当的医生。

在西藏已经工作了四个月,周海波慢慢适应了那里不那么宜人的气候条件,并逐渐爱上了拉萨浓浓的市井气息和淳朴温善的人们。“牦牛菌菇火锅味道真是不错,但是我更怀念妈妈的螃蟹狮子头。”采访到最后,周海波说,此时的布达拉宫上空架起了一道彩虹。“天气是晴朗的,奋斗的心情紧张而愉悦,勇敢坚强的人类,最可爱。”

附自述链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编辑: 谢诗涵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