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仁”,信奉“仁”,只可惜,“仁”这个字,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弄懂老子的这番话,首要要正确理解一个字,这就是—仁。“仁”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太重要了,是儒家精神最重要的核心,也是大家都认可的道德准则。但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必须遗憾地说,这个字的准确含义在学术上其实并没有定论,甚至还充满争议。

老子论道家的哲理(老子杂谈十九什么是)(1)

在孔子的言论集《论语》里,“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基本上都是孔子在特定环境下对某个特定的人作单独解释。比如一会儿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会儿又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也许读完整部《论语》,你都没办法搞明白在孔子心中,“仁”究竟是个啥意思?最后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整合孔子的说法,得出一个符合自己主观看法的结论。每个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直到今天,为这事儿还在不断地吵架呢!

老子论道家的哲理(老子杂谈十九什么是)(2)

只不过话说回来,经过后世一些儒家权威的解读,比如孟子等人的阐发,最后对“仁”的基本含义,大多数国人还是形成了共识,即所谓“仁爱宽厚”的意思。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似乎这就是“仁”。不得不说,如果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就算“仁”主要是指仁爱,在儒家思想里,也绝对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那种爱。要知道儒家是最讲血缘关系和等级秩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即便是爱,也有严格的先后主次之分。先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再爱自己的兄弟,再爱自己的老婆孩子,接下来依次是大伯大婶、舅舅舅妈、表哥表姐。。。。。,如此慢慢扩展开来。儒家当然希望我们能尽量扩充自己对父母兄弟妻子的爱,到最后就可以爱更多的人,但这种扩充不是不差别的,而是按照血缘亲近程度,由近至远逐渐递减的。所以,所谓“仁”,其实是一种有差别的爱。

老子论道家的哲理(老子杂谈十九什么是)(3)

现在我们再来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应该就能多些理解了。在老子看来,天地对于万物,是不会差别对待的;而圣人对于众生,也不会产生一种有差别的情感。天地和圣人,对于自己所要关照的对象,都是一视同仁,无所偏爱的,这就是老子为什么会说“天地不仁”,为什么会说“圣人不仁”。问题来了,老子这个看法有道理么?有道理,相当有道理!这里面,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

老子论道家的哲理(老子杂谈十九什么是)(4)


下期预告:天地不仁

不管你喜不喜欢,“天地不仁”都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喜欢第贰月

记得关注哦

,